学术报告厅

杨月欣 何 梅 崔红梅 边丽华
刘建宇 程五凤(1) 徐浩烽(2) 丰维佳(3)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北京 南纬路29号 100050


摘要:
  随机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四大城市的3-13岁儿童1168名,采用乳制品摄入量频率调查、乳糖耐量试验和氢呼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结果表明:3-5岁,7-8岁和11-13岁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38.5%、87.6%、87.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2.2%、32.2%、29.0%。中国四大城市儿童乳糖酶降低或消失发生的年龄在7-8岁。当儿童食用50克奶粉(含13~14克乳糖)时,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但学龄儿童中仍有39%-41.7%为吸收不良,牛奶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为14%-16.7%。研究未发现乳糖酶缺乏的发生和儿童的喂养史、乳品摄入史有关。

  乳糖是奶类中特有的碳水化物,也是婴幼儿食物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乳糖的消化吸收对于人类正常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缺乏乳糖酶时,奶中的乳糖不能在小肠消化和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在大肠菌群的作用下,引起发酵、水的积聚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腹涨、肠鸣、气多或腹泻等,称为乳糖不耐受。据报道乳糖酶缺乏和种族、遗传、地理环境有关,因而各国儿童乳糖酶活性降低或消失的年龄不同。我国儿童营养学研究多以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为主,对于乳糖消化的研究、乳糖酶缺乏发生率的研究尚属空白。随着人类对乳制品重要营养作用的认识及其摄入量的提高,乳糖的吸收利用问题将成为营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儿童乳糖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发生的年龄,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及与牛奶不耐受发生率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 1调查对象:选择我国广州、上海、北京和哈尔滨的3-13岁的儿童1168名,所有调查对象为近期无胃肠道疾病、未服用任何药物、无急慢性病史、身体健康的本地出生的儿童。

1. 2材料和仪器:
1.2.1乳糖,食品级,美国AMPC,IUC公司。
1.2.2奶粉,市售产品(红星牌),乳糖含量26-28mg/100g。
1.2.3氢标准气,49.7ppm,中国计量科学院标准物中心。
1.2.4气体收集专用试管,英国Labco公司。
1.2.5微量氢气气相色谱仪QSP-X3,北京高宝城电子传感技术研究所。
1. 3方法:
1.3.1乳制品摄入量调查:膳食频率法。
1.3.2乳糖耐量试验:受试者禁食12小时,收集早晨基础呼气为基础空白管,然后空腹服用精确称重的乳糖25克(约200ML的乳糖水溶液)。分别在服用后的60、120、180、240分钟收集0-4小时的呼气(肺部1/3处的尾气),密封待测。

1.3.3症状记录:详细记录受试者在服用乳糖后0-8小时内的乳糖不耐受症状腹涨、肠鸣、气多、头晕、肠痉挛、稀便和腹泻等,并给予量化为0-6级,0为无症状,6为腹泻。

1.3.4牛奶不耐受试验:部分儿童接受牛奶耐量试验,奶粉用量50克(乳糖含量13-14mg),试验程序同上述乳糖耐量实验。

1.3.5氢气测定:微量氢气敏色谱法。

1.3.6判断标准:服用乳糖后,受试者氢气值比基础数值上升,并大于20PPM者为乳糖酶缺乏;出现腹涨、气多等上述临床症状两项以上者为乳糖不耐受。

2、 结果
2. 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四个城市的1168名儿童为托儿所和学校的学生,全部为本地出生的身体健康儿童,一般情况见表1。在乳制品的态度行为调查中发现,多数儿童认为奶制品对自己不重要。在所调查的三大类乳品中,50%的儿童喜欢喝酸奶或酸奶饮料,5%-10%的儿童不喜欢奶制品(见表2)。
表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mean±SD)

年龄组

N

年龄(y)

身高(cm)

体重(kg)

男%总人数

3~5y

387

4.5±0.78

104.9±9.2

18.7±4.71

50.1%

7~8y

399

7.4±0.72

126.0±6.4

26.4±5.28

54.4%

11~13y

382

12.2±0.65

154.2±8.1

44.5±10.12

52.2%


表2 观察对象的乳制品态度行为调查记录
  态度

选择行为

年龄组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鲜奶或奶粉

酸奶或酸奶饮料

奶饮料

3~5y

36.6

54.3

9.1

46.8

58.5

29.5

7~8y

37.1

55.2

7.7

49.7

51.0

27.1

11~13y

45.3

49.4

5.3

53.1

52.2

22.4

2. 2儿童乳糖酶缺乏

以25克乳糖为负荷做乳糖耐量试验,在严格控制试验前晚餐的基础上,1168名3-13岁的儿童饮用25克乳糖后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以呼气中的H2数值>20ppm判断为乳糖酶缺乏或乳糖轻度吸收不良,在3-5岁组,7-13岁组和11-13岁组,乳糖酶缺乏率分别为38.5%、87.6%、87.8%。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升高的趋势,各城市间乳糖酶缺乏的趋势大致相似,基本上无南方、北方之别。


表3 不同城市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

年龄组

北京

哈尔滨

广州

上海

(总)均数

3~5y

33.3

38.5

30.9

51.3

38.5

7~8y

83.6

82.1

87.7

94.9

87.6

11-13y

91.3

86.3

91.4

81.3

87.8

2.3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率

儿童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多以腹鸣、气多、肠痉挛为主,其次为腹涨、稀便和腹泻、难忍的肠痉挛。在三个年龄组(3-5岁,7-8岁和11-13岁)中,各城市儿童不耐受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别,北方城市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13.95%、45.5%和43.8%)高于南方城市(10.5%、21.2%和17.4%)。详见表4-5。


表4 不同城市儿童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

年龄组

北京

哈尔滨

广州

上海

(总)均数

3~5y

16.7

11.0

13.6

7.5

12.2

7~8y

53.5

37.5

25.9

16.5

33.2

11-13y

50.0

37.5

22.2

12.5

29.0

表5 儿童乳糖不耐受的频率(%)

症状

120分钟

240分钟

腹涨

4.2

2.4

腹鸣

39.6

26.8

气多、打嗝

31.3

43.9

痉挛、肚子痛

22.2

14.6

稀便和腹泻

2.1

12.2

2. 4牛奶吸收不良和不耐受

随机选取部分儿童,用同样的程序做牛奶耐量试验,并分别测定呼气中的氢气和记录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大大减少(见表6)。但仍可发现随年龄增加牛奶吸收不良、不耐受症状增加的现象。

表6 儿童牛奶吸收不良的发生率

年龄组

H2>20ppm

牛奶不耐受发生率

3-5y

11.7%(7/60)

2.5%(2/77)

7-8y

41.7%(26/60)

16.7%(10/60)

11-13y

39.0%(23/59)

14.0%(8/57)


3讨论

乳糖是机体组织和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机体器官、肌肉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乳糖的分解产物---半乳糖,参与脑组织及脑神经系统的构成,对于胎儿、婴幼儿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乳糖及其分解产物乳酸对于钙、磷吸收利用有重要作用。在西方国家,乳制品的摄入量较高,乳糖消化吸收及营养作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中国营养学会在新的膳食指南中,把提高乳类摄入量作为优良膳食模式、提高全民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乳糖酶缺乏和乳糖消化吸收不良的现象也应在中国受到重视。

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根据其发生的原因、乳糖酶缺乏一般分为3种,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其中多数人属于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即在一定的年龄,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或消失,其发生率因种族和地区而异。如欧洲白人为5%-30%左右,亚洲黄种人为76%-100%,非洲人95%-100%左右。日本发生乳糖酶缺乏的年龄在7-8岁,非洲在3-5岁。本研究证明我国87%的儿童乳糖酶下降的年龄在7-8岁,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各地区无明显差别。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多以腹鸣、气多、腹痛为主,其次还有头昏、稀便、腹涨和腹泻等症状。80%以上的儿童虽有临床症状,但能忍受并照常学习和玩耍。6%左右的儿童有哭叫、腹泻多次、腹痛或头晕难忍的情况。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有地区差别,似乎北方高于南方。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与乳糖剂量有关。目前国际上研究牛奶耐量试验常用奶粉和鲜奶中含12克和18克乳糖为负荷,乳糖耐量也有25克和50克两种。欧美国家多报道以50克乳糖耐量负荷,本研究以25克乳糖和含13-14克乳糖的奶粉为基础,发现两个试验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和吸收不良(氢气值大于20mmp)的人数完全不同,后者发生率几乎为前者的一半。提示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与乳糖剂量有关,同时乳糖酶缺乏的儿童可以耐受少量乳类,而不表现酶缺乏和不耐受症状。据此,乳糖酶缺乏的个体可以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或与其他食物同用,减少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症状;或改用发酵奶--其中发酵后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但国内尚无此制品。

试验未发现儿童乳糖酶缺乏、不耐受的发生率与儿童的喂养史和奶制品摄入量情况有关。不支持乳糖酶可被诱导的学说,与Margaret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注:

上海第二医学院食品卫生教研室
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
哈尔滨市南岗区卫生防疫站

参考文献
Yuji Nakazawa . Function of fermented milk .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Acceptability of milk products in populations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lactose intolerance. Am J Clin Nutr, 1998; 48:4 suppl.
Margaret MC ,Denise K and Dennis SA Lactose digestion from yogurt. Am J Clin Nutr,1991;53:1253-1258
Michele AS , Jose MS ,Teri JL et al. Effect of yogurt on symptoms and kinetic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in lactose-malabsorbing children. Am J Clin Nutr, 1991;62:1003-1006
Meei-yn L, Jack DA, Margaret MC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exogenous lactase prtparations on in vivo lactose digestion .Digestive Disease and Science. Am J Clin Nutr, 1993;38(11):2022-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