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颢
Speech from editor
Barker通过比较20世纪初低出生体重婴儿和正常婴儿成年后疾病的发生率提出了著名的“Barker 假说”, 即“成年疾病的胎儿源假说”,自此开辟了代谢程序化研究的先河。
该假说最广泛被接受的部分是程序化影响。但“代谢程序化”理论是1991年Lucas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生命早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或敏感时期,此期机体可通过生化、生理水平的改变来适应受到的刺激,而且这种适应性将持续改变机体的生理和代谢。即使撤销这些刺激,这些影响仍持续存在。这些刺激可以是内源性激素信号,也可以是环境因素。由于胎儿生长的状况和胎盘重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孕母摄入的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因而早期营养在诱导代谢程序化的环境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胎儿或婴儿期营养可对代谢、生长、神经发育和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产生一生的影响。
但已有令人激动的证据显示宫内营养不良造成的程序性影响可以在出生后通过采取干预措施而消除。如孕期营养不良的胎鼠成年后因为活动减少和过食会发生肥胖、胰岛素升高和血浆瘦素降低的现象。Vickers通过给孕期营养不良的新生大鼠瘦素治疗,完全逆转了它们以上的生理学改变。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大量实验来深入研究干预的方法、时间等问题。
目前营养相关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的代谢程序化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沿,但只有英国、美国和西欧少数国家涉足这一领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寥寥无几。而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必须引起预防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在此前提下,我提出了生命早期不同膳食构成、不同矿物质、不同维生素水平可以通过持续影响基因表达和机体代谢的调定点,对肥胖的发生产生持续一生的程序化影响的观点。并于2004年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饮食对生命早期肥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以期通过该项课题确立合理的妇女孕期饮食结构和婴幼儿饮食方案,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
为使我国营养相关疾病的代谢程序化研究走在国际前沿,本期集中翻译了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关于生命早期营养程序化研究的论文,他们不但提供了近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值得我们把握的前沿动向。所选文章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和忠实原文,但仍难免存在翻译不确切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之余,能从中得到启发。
孙长颢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院长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常务委员
达能营养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公共卫生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