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研究》--2008年第一期 中国南北城乡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现状及其10年间变化情况
论著
中国南北城乡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现状及其10年间变化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防治网络部,北京
摘要:目的 描述中国南北城乡人群工作时间体力活动现状及过去1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城市、北京农村、广州城市和广州农村4组人群3304人,采用标准化问卷、收集工作时间体力活动及10年间变化资料,计算每个人日常工作时间单位体重的能量消耗 (kJ/kg)。结果 中国南北城乡人群工作时间体力活动处于较低水平,极轻和轻体力工作者占总人数的59.4%,工作时间体力活动强度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与10年前相比,工作时间体力活动强度降低、不变和增加者分别为48.8%、38.0%和13.2%,降低者比例呈现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随文化水平降低而增加的特征。结论 中国南北城乡人群工作时间体力活动较低及过去10年降低的趋势提示我国需要增加公共健康投资,包括制定策略和公众教育。
关键词:体力活动 工作时间 中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Working time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 and its changes over a ten-year period in four Chinese populations
XIE Gaoqiang, ZHAO Liancheng, ZHOU Beifan, LI Ying, et al.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and Fuwai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trol and Research,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ysical activity at work and its chang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Chinese populations. Methods we randomly selected 3304 participants in clusters (villages, residential households, or working organizations) from 4 approximately equally sized sub-samples, an urban and a r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and an urban and a rural district in Guangzhou. Physical activities at work and its chang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were collected by a standard questionnaire. We calculated the energy expenditures per kilogram body weight (unit: kJ/kg) in one normal working day for each individual. Results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 rate of very mild and mild physical activity is 59.4% in these four Chinese populations. Intens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at work is greater in men than in women, in southern than in northern, and in rural than in urban in China. As a whole, 48.8%, 38.0%, and 13.2% of our study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their working time physical activity had decreased, unchanged, and increased respectively over the ten years period before the survey. The rates of decreasing were greater in rural than urban, greater in men than women, greater in older people, greater in those with lowe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onclusion Lower physical activity at work and its declining trends in these Chinese populations require increased public health investments, including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ublic educ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 working time, Chinese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工农业劳动者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人群肥胖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快速增长[1~3]。然而,中国至今缺乏有说服力的人群体力活动强度变化的相关资料。本研究利用“中美心肺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第4次调查资料[3~5],对中国南北城乡4组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过去10年间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评价。
1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1998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首钢工人、北京石景山农民、广州船厂工人和广州番禺农民4组人群进行“中美心肺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第4次横断面调查[3-5]。共调查4203人,符合35~59岁年龄范围者4163人,其中体力活动问卷合格有效者4047人,本文仅纳入有工作者3304人。
1.2 工作时体力活动调查方法
参照国内外相关体力活动问卷,结合中国人群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标准化问卷,与本文分析有关的问卷条目包括:(1)请问您的工作(或职业)在体力活动强度上属于或接近下列哪种类型:无工作、极轻(静坐型职业,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里是坐着的,如办公室职业)、轻(站立型职业,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站立着或在走动,但工作的体力强度并不大,如售货员、理发员、保安员等)、中(操作型职业,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来对付重的物体和使用工具,如管道工、电工、木工、使用农业机械等)、重(重体力职业,工作包括非常费力的体力活动,如搬运工、矿工、砖厂工人、建筑工、田间手工劳动、捕鱼等);(2)您现在通常的一天工作中,您平均坐着的时间有多久?站着或走动的时间有多久?中等体力的操作活动时间有多久?重体力操作活动时间有多久?(3)您现在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和10年前相比:减轻、不变、加重。
1.3 工作时能量消耗的估计
为了评价个体间体力活动强度,因此仅计算单位体重(kg)的每天工作时能量消耗(单位:kJ/kg)。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所提供的各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值,将工作时各类活动消耗能量相加得到工作时能量消耗估计值[6]。公式如下:
工作时能量消耗=坐的时间(h)×60(min)×0.105[kJ/(kg min)]+站或走的时间(h)×60(min)×0.218[kJ/(kg min)]+中等体力操作时间(h)×60(min)×0.314[kJ/(kg min)]+较重体力操作时间(h)×60(min)×0.452[kJ/(kg min)]。
1.4 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员都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参加现场调查,在数据分析阶段则剔除那些全天各类活动时间之和小于22h或超过26h者,共剔除116人。
2 结果
2.1 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的定性评价
资料完整的调查对象共计3304人,平均年龄(45.4±6.6)岁,其中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为极轻者高达35.5%,轻度者达23.9%,中度者29.8%,重度者仅占10.9%。总体而言,男性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女性,南方显著高于北方,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值均<0.01),见表1。
表1 1998年中国南北城乡四组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分布情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degre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four Chinese populations in 1998
性别 |
人群 |
n |
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 |
极轻 |
轻 |
中 |
重 |
男 |
北京首钢 |
473 |
59.4 |
17.1 |
16.9 |
6.6 |
|
北京石景山 |
412 |
50.0 |
15.3 |
22.3 |
12.4 |
|
广州船厂 |
526 |
24.5 |
33.8 |
35.6 |
6.1 |
|
广州番禺 |
450 |
11.6 |
19.1 |
43.3 |
26.0 |
|
合计 |
1861 |
35.9 |
21.9 |
29.8 |
12.4 |
女 |
北京首钢 |
362 |
65.7 |
16.3 |
17.4 |
.6 |
|
北京石景山 |
284 |
35.6 |
32.0 |
24.6 |
7.7 |
|
广州船厂 |
357 |
44.0 |
38.7 |
16.2 |
1.1 |
|
广州番禺 |
440 |
1.8 |
21.1 |
54.3 |
22.7 |
|
合计 |
1443 |
34.9 |
26.4 |
29.8 |
8.9 |
合计 |
北京首钢 |
835 |
62.2 |
16.8 |
17.1 |
4.0 |
|
北京石景山 |
696 |
44.1 |
22.1 |
23.3 |
10.5 |
|
广州船厂 |
883 |
32.4 |
35.8 |
27.7 |
4.1 |
|
广州番禺 |
890 |
6.7 |
20.1 |
48.8 |
24.4 |
|
合计 |
3304 |
35.5 |
23.9 |
29.8 |
10.9 |
2.2 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使用工作中能量消耗来评价,得到类似的结果,但有趣的是广州番禺农民女性工作时能量消耗平均水平高于男性(表2),这可能与广州番禺男性人群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有关系,因为男性极轻和重体力活动强度者均显著多于女性(表1)。
表2 1998年中国南北城乡4组人群工作时能量消耗估计值(经年龄调整)
Table 2 Age-adjusted expenditure of energy in working time in four Chinese populations in 1998
性别 |
人群 |
工作时能量消耗估计值(kJ/kg) |
均数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男 |
北京首钢工人 |
87.0 |
43.5 |
38.7 |
217.0 |
|
北京石景山农民 |
96.2 |
44.7 |
12.6 |
301.7 |
|
广州船厂工人 |
102.8 |
43.6 |
32.0 |
217.0 |
|
广州番禺农民 |
126.4 |
42.4 |
13.1 |
298.3 |
|
合计 |
103.3 |
43.1 |
12.6 |
301.7 |
女 |
北京首钢工人 |
76.9 |
38.1 |
22.1 |
175.3 |
|
北京石景山农民 |
93.9 |
37.1 |
13.1 |
338.0 |
|
广州船厂工人 |
82.8 |
37.8 |
38.3 |
217.0 |
|
广州番禺农民 |
135.5 |
37.8 |
19.6 |
273.5 |
|
合计 |
97.7 |
41.8 |
13.1 |
338.0 |
合计 |
北京首钢工人 |
82.4 |
40.5 |
22.1 |
217.0 |
|
北京石景山农民 |
94.8 |
42.2 |
12.6 |
338.0 |
|
广州船厂工人 |
94.2 |
41.6 |
32.0 |
217.0 |
|
广州番禺农民 |
130.7 |
41.8 |
13.1 |
298.3 |
|
合计 |
101.5 |
46.0 |
12.6 |
338.0 |
不同年龄组:调整性别和地区后,35~、40~、45~、50~、55~岁工作时能量消耗值分别为96.9、103.0、102.5、103.0和94.5kJ/kg。
不同文化程度组: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后,未上学者、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工作时能量消耗分别为122.9、117.6、103.7、88.4和73.5kJ/kg(线性趋势检验,P<0.001)。
不同职业组:在8类所调查职业中,农林牧渔劳动者能量消耗最大,然后依次为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个体经营者、服务性工作人员、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其工作时能量消耗依次为131.1、116.3、98.9、93.1、92.0、77.3、75.2和74.7kJ/kg。
2.3 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为极轻、轻、中、重者能量消耗呈现依次增加趋势,分别为67.1、88.7、124.3和179.4kJ/kg(趋势检验P<0.001),男女呈现相同趋势,见表3。
表3 体力活动强度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指标间的关系(1)
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ative values and quantitative values of physical activity
性别 |
工作时间体力活动强度 |
工作时间能量消耗估计值(kJ/kg),调整年龄 |
均数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男 |
极轻 |
69.6 |
28.0 |
12.6 |
155.0 |
|
轻 |
87.7 |
28.0 |
13.1 |
234.5 |
|
中 |
123.5 |
27.9 |
13.1 |
219.8 |
|
重 |
177.7 |
28.0 |
56.5 |
301.7 |
女 |
极轻 |
63.8 |
26.9 |
22.1 |
119.9 |
|
轻 |
89.8 |
26.8 |
13.1 |
182.2 |
|
中 |
125.5 |
26.9 |
28.3 |
226.1 |
|
重 |
182.6 |
26.8 |
77.9 |
338.0 |
合计 |
极轻 |
67.1 |
27.7 |
12.6 |
155.0 |
|
轻 |
88.7 |
27.5 |
13.1 |
234.5 |
|
中 |
124.3 |
27.6 |
13.1 |
226.1 |
|
重 |
179.4 |
27.6 |
56.5 |
338.0 |
注:(1)方差分析显示,无论男、女、合计,极轻、轻、中和重各组间比较,P均<0.001。
2.4 工作时体力活动过去十年间变化情况(表4)
总体而言,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减轻者占48.8%,不变者占38%,加重者仅占13.2%,减轻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35~、40~、45~、50~、55~岁组减轻者比例依次为46.8%、48.1%、47.5%、50.1%和56.4%(P=0.002)。未上学者、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减轻者比例依次为60.6%、53.2%、52.5%、43.7%和35.6%(P<0.001)。在8类职业中,个体经营者减轻比例最高达到67.1%。然后依次为农林牧渔劳动者55.0%,办事人员54.9%,服务性工作人员54.6%,商业工作人员52.6%,各类管理人员45.6%,生产运输工人39.3%,专业技术人员35.0%。职业变动中,脱离田间劳动者76.4%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减轻,转回田间劳动者仍有69.0%,职业不变者仍达到52.6%。
表4 调查对象回顾过去十年间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变化情况
Table 4. Retrospective chang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working time in past ten years
性别 |
人群 |
人数 |
减轻 |
不变 |
加重 |
男 |
北京首钢 |
473 |
57.9% |
37.0% |
5.1% |
|
北京石景山 |
412 |
60.0% |
32.0% |
8.0% |
|
广州船厂 |
526 |
29.8% |
49.8% |
20.3% |
|
广州番禺 |
450 |
65.6% |
22.7% |
11.8% |
|
合计 |
1861 |
52.3% |
36.1% |
11.7% |
女 |
北京首钢 |
362 |
42.0% |
50.8% |
7.2% |
|
北京石景山 |
284 |
52.8% |
37.3% |
9.9% |
|
广州船厂 |
357 |
26.3% |
47.3% |
26.3% |
|
广州番禺 |
440 |
55.5% |
28.2% |
16.4% |
|
合计 |
1443 |
44.4% |
40.4% |
15.2% |
合计 |
北京首钢 |
835 |
51.0% |
43.0% |
6.0% |
|
北京石景山 |
696 |
57.0% |
34.2% |
8.8% |
|
广州船厂 |
883 |
28.4% |
48.8% |
22.8% |
|
广州番禺 |
890 |
60.6% |
25.4% |
14.0% |
|
合计 |
3304 |
48.8% |
38.0% |
13.2% |
2.5 过去10年工作时体力活动变化情况与目前工作时能量消耗的关系
过去10年工作时体力活动减轻组、不变组、增加组的目前工作时能量消耗分别为94.8、103.1、120.0kJ/kg(趋势检验P<0.001),男女呈相同趋势(表5)。
表5 过去十年不同体力活动强度变化与目前工作时间能量消耗估计值(年龄调整)的关系(1)
Table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current expenditure of energy in working time
性别 |
过去10年体力活动强度的变化 |
现在工作时间能量消耗估计值(kJ/kg) |
均数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男 |
减轻 |
94.4 |
44.1 |
12.6 |
301.7 |
|
不变 |
109.0 |
44.2 |
26.2 |
271.2 |
|
增加 |
123.1 |
44.1 |
44.1 |
273.4 |
|
|
|
|
|
|
女 |
减轻 |
96.1 |
44.0 |
13.1 |
338.0 |
|
不变 |
96.7 |
43.8 |
13.1 |
273.5 |
|
增加 |
117.2 |
44.0 |
38.3 |
257.6 |
|
|
|
|
|
|
合计 |
减轻 |
94.8 |
44.6 |
12.6 |
338.0 |
|
不变 |
103.1 |
44.2 |
13.1 |
273.5 |
|
增加 |
120.0 |
44.2 |
38.3 |
273.4 |
注:(1)方差分析显示,无论男、女、合计,减轻、不变、增加组间比较,P均<0.001
3讨论
3.1 中国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状况
整体而言,中国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极轻和轻度者达到59.4%。年龄处于中间的35~39岁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小于40~54岁人群,这与35~39年龄段人群文化水平显著较高有关,55岁以上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低于40~54岁人群,显然与年龄大者承担了体力较轻工作有关。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水平越高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越低,这显然是由于文化程度高的人更多地承担了脑力劳动工作所致,这些人面临更大的缺乏体力活动危险。而在各种职业人群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工作时体力活动最低的人群,农林牧渔及生产运输人员之外的职业体力活动均较低。因此,中国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呈现鲜明的文化职业特点。女性、北方、城市人群及文化程度较高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较低。令人担忧的是,定量估计显示,极轻和轻体力工作者的能量消耗仅为重体力工作者的1/3至1/2。而人群中1/2至2/3的人是极轻或轻体力工作者。能量消耗不足是日益增多的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宣传鼓励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来弥补工作时能量消耗的不足,从而保持能量代谢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3.2 中国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近年变化特点
本次调查对象对过去10年的回顾性资料表明,中国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总体上呈现快速下降,活动强度减轻者的比例高达48.8%,加重者仅占13.2%,不变者占38%,呈现男性减轻比例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其原因在于原来男性及农村人群从事较重的体力工作。年龄越大,10年间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减轻比例越大,这与年龄大者体力下降有关。值得关注的是,文化程度越低的人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下降的比例越高,这与他们原来从事较重体力工作,而近来体力活动大幅度降低有关。各种职业中个体经营者体力活动减轻的比例最高,其原因为这部分人62.4%来自原来的田间劳动农民(27.1%)和乡镇企业工人(35.3%),只有27.1%一直从事个体经营。农林牧渔劳动者减轻的比例也达到55.0%,这可能和近10年来农林牧渔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关系。工作时体力活动的降低可能受到职业变动的影响,从而过高的估计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减轻者的比例,但是据作者调查,脱离田间劳动者76.4%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减轻,转回田间劳动者仍有69.0%,其他职业间互相变动者42.5%,职业不变者达到52.6%。从能量消耗的定量评价来看,虽然目前能量消耗值在过去10年间体力活动强度减轻组、不变组、增加组依次增加,但即使在回顾自己体力活动强度增加组,能量消耗也尚未达到中等体力工作者,说明一来原来从事的就是较轻的工作,二来体力劳动强度即使增加其量也十分有限。
本研究中对过去10年体力活动强度的变化估计为回顾性调查资料,因此不能排除年龄增长导致的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降低。尽管如此,本调查仍然强烈提示我国人群中一多半人群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在过去10年间降低了,导致目前约1/2至2/3的中年人从事极轻或轻度体力活动强度工作。男性、农村、文化程度较低者、农林牧渔劳动者虽然体力活动强度较高,但在过去十年中下降速度也高于其他人群。这种变化模式导致整个人群的体力活动强度向低体力活动模式集中,即“高的变低,低的仍低或更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极为不利。另外,本研究对中国人群的体力活动状况估计是基于1998年的调查资料。根据上述变化趋势,当前我国人群的体力活动强度水平要较之进一步下降。因此,增加业余时间体力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遏制已经快速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而关键的措施。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仅报道了工作时体力活动情况,对于个体或群体体力活动的完整情况需要结合工作以外的体力活动强度来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1 WU 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J]. BMJ, 2006, 333:362-363.
2 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 我国中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1):11-15.
3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 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2):74-79.
4 WU Y, LIU X, LI X, et al. Estimation of 10-year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J]. Circulation, 2006, 114-2217-2225
5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United States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Epidemiology Research Group.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four populations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Baseline Report from the P.R.C.-U.S.A. Collaborative Study [J]. Circulation, 1992, 85:1083-1096.
6陈春明,孔灵芝.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49.
收稿日期:2007-04-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No.96-906-02-01)
作者简介:谢高强,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环境、遗传危险因素及防治研究,现工作单位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E-mail:
gqxie72@163.com
2通讯作者:武阳丰,E-mail:wuyf@b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