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4岁女性、62岁男性的钙平衡
 
 
罗永健1 胡春华2 米昭曾3
(1 天坛医院营养科,北京,100050; 2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免疫研究所; 3 北京钙医学研究所,北京)
 
摘要:这是一项历时27年(1980~2007)的人体“钙代谢”研究。1998~2007年,作者用EDTA 滴定法检测了8位志愿者831天的“钙平衡”。初步结论如下:(1)摄入钙3000-5000毫克,受试的成年人能接近或达到钙平衡。(2)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是钙的“摄入量”,不是维生素D。(3)10岁男童摄入钙600毫克,能达到正钙平衡;80岁老妪摄入钙650毫克,每天丢失钙216 毫克。(4)怀孕早期(11周)的钙吸收高于中晚期(25-29周)。(5)不缺钙的成年人24 小时尿钙排量,应当高于450毫克。(6)62岁男性志愿者,每天摄入钙5650-7000毫克,共22年;一次摄入钙10000毫克,并不引起血钙增高。(7) “人体钙代谢”存在鲜为人知的节律变化。 以上7点是以碳酸钙为干预钙得到的结论。另外,作者对有机钙、无机钙的“人体吸收”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柠檬酸钙和果酸钙的人体吸收率高于碳酸钙。作者将陆续撰文公布实验结果。
此文是44岁女性和62岁男性的“钙平衡”实验结果。
关键词:钙摄入量;人体钙代谢;人体钙平衡实验
 
1 前言
钙是人体五大宏量元素之一,人体含“钙”超过1公斤,钙对人类的健康和寿命至关重要。上世纪30年代至今,医学的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惟独“钙代谢研究”踌躇不前[1]。问题的关键在于“粪钙含量”的测定方法不过关;研究人体钙代谢缺少可靠的“粪钙”数据。不知道“粪钙”几多,就无法确定“吃多少钙”才能使人体达到“钙平衡”。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各国施行的“钙摄入推荐量和参考摄入量”,不能维持人体的钙平衡的症结。
笔者用8名志愿者进行了831次“人体钙平衡实验”,初步结论是:中国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3000 –5000毫克钙元素才能接近或达到钙平衡[2]。笔者相信,只要按照本实验的做法,不断地积累“钙摄入量、尿钙、粪钙含量”这三类数据,一个真正符合人类需要的“最佳钙摄入量范围”和一个全新的“钙医学理论”便会问世。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44岁女性和62岁男性”的有关背景材料见表1(4. L和5.M)。
 
表1参与“钙平衡实验”7名受试人背景材料一览表
2.2 方法
A.  测定24小时“食物、粪、尿”钙含量:用“EDTA”滴定法测定;以“国家标准”对滴定液进行质量控制[3]。
测定24小时“食物”及“粪”钙含量:定量取出待测样品,置于坩埚中,徐徐烤干,然后在250°C下碳化,1000°C下灰化。用盐酸、硝酸溶出全部灰分,定容,按测定需要稀释。用EDTA标准液滴定稀释液的钙含量。根据EDTA消耗量,折算24小时“食物”及“粪”的钙含量[4,5]。
测定24小时“尿”钙含量:将24小时尿液混匀,直接取样,用EDTA标准液滴定。按取样量折算24小时的尿钙含量。
B.统计方法:用SPSS统计全部实验数据,结果以 m±s表示。
C.干预钙:干预钙以无碳酸钙为主;为了对比有机钙和无机钙的吸收差别,本实验曾采用柠檬酸钙和果酸钙为干预钙。各实验报告对所采用的干预钙均有具体说明。
本实验,44岁女性和62岁男性的干预钙为碳酸钙粉末,平均粒度 4微米,钙含量>38%。
 
3 结果
3.1 44岁女性受试人钙平衡实验结果
按“钙供应量”不同,实验分成高、中、低,三组,结果见表2、图1。
A. 低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1394毫克/天,共观测48天。受试人处于“负钙平衡”,每天丢失钙多达 534毫克。
B.中等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2900毫克/天,共观测98天。中钙摄入使受试人跨过了平衡,进入了正平衡,每天获得钙37毫克。
C.高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4900毫克/天,共观测40天。高钙摄入使受试人的“正钙平衡”凸显。钙吸收增至1185毫克/天,获得钙增至734毫克/天。
 
表2  44女性186天钙平衡测定数据(m±s )
 
图1“摄入量”对44岁女性“钙平衡”的影响
 
3.2 62岁男性钙平衡实验结果
按“钙供应量”不同,实验分成高、中、低,三组,结果见表3、图2。
A.低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993毫克/天,观测16天。受试人处于“负钙平衡”,每天丢失钙197毫克。
B. 中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2633毫克/天,观测89天。在中量钙摄入下,受试人的“钙吸收”较“低钙组”仅增加11毫克,“尿钙”却增加72毫克;所以“钙丢失”较低钙组增加61毫克,达到-258毫克。钙摄入量提高,钙平衡偏负的现象,在本实验中出现多次,另文讨论。
C. 高钙摄入量实验:钙摄入量为5680毫克/天,观测170天。结果“钙摄入量”增加5.7倍(5680/993),钙吸收量增加2.6倍(489/186),受试人的“钙丢失”大幅度降低,钙代谢已接近钙平衡(仅-28毫克)。此时,钙的吸收率为8.6%。
图2钙摄入量对62岁男性“钙平衡”的影响
 
 
表3  62岁男性275天钙平衡测定数据(m±s)
 
4 讨论
两位受试人在参与本实验前,均有长期钙干预史(见表1)。笔者认为,对具有“富钙背景”的受试人进行超长的钙平衡测定,其结果才能反映“钙代谢的真实”,此类实验的结果与短期人体实验结果(仅测定3天、5天、7天)无法相提并论[6]。
4.1 中国成人每天摄入1500至2500毫克钙
元素不能维持钙平衡:
本实验结果表明,使44岁女性出现正钙平衡的钙摄入量是2900毫克;62岁男性,欲达到正钙平衡,则“钙摄入量”要超过5680毫克,估计在 6500毫克左右。参照另外两名受试人的实验结果(男性28岁、30岁,另文发表),显见美国的DRIs(800—1500毫克)定低了,美国的DRIs不能使中国成年人达到“钙平衡”[7],中国成人不能参照美国DRIs吃钙。估计国人的钙参考摄入量范围是3000-5000毫克。
4.2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是“钙的摄入量”,不是VD:
44岁女性,摄入量增加1.7倍(4900/2900),吸收量增加2.5倍(1185/472),正钙平衡增加19.8倍(734/37)。
62岁男性,日钙摄入量增加5.7倍(5680/993),钙吸收量增加2.6倍(489/186),钙平衡增加7.0倍(-197/-28)。
实验表明,人体的“钙吸收”与“钙摄入量”直接相关;能促进人体钙吸收的因素是“钙的摄入量”而不是VD(每天摄入VD2000-3000 IU,促退钙吸收的数据,另文发表)。这些数据使诸多关于缺钙的讹传得以澄清,例如,老年人吃钙也不吸收;“单纯补钙”治不了骨质疏松;VD促进钙吸收;治疗骨质疏松必须用VD等。
4.3 美国的DRIs产生错误的渊源:
A. 无法进行“质量控制”的实验:
美国在制定DRIs时,从全世界几十年来的实验报告中,搜集“钙平衡”数据;其中,早年的实验与近年的实验相距68年[8]。显然,对这些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实验无法进行“质量控制”。因此,这些实验的“系统误差和随机测定误差”既无法认定,更无从校正;将这些数据混合统计,其结论只能用于了解“钙平衡实验”的发展历史,不能用于制定今日的DRIs,因为它违反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B. 只研究“低钙摄入量”的实验:
近80年来,世界各国的钙平衡实验,只研究低钙摄入(400-1500毫克)的人体钙平衡,不研究高钙摄入(>3000毫克)的钙平衡,笔者称之为“斩首实验”。
美国有关当局宣布人体对钙的“耐受量上限”(UL)是2500毫克,进一步使斩首实验合法化。显然,今后的平衡实验将全部集中测定低钙摄入的平衡(低于1500毫克)。这是实验设计的方向性错误,砍掉了“高摄入量”(超过3000毫克),就是砍掉了人体最佳钙摄入量,因为人类的“正钙平衡”恰恰是在摄入量的高端。
美国的钙耐受量上限何时不废止,人类就不可能知道“每天应该吃多少钙”。这个错误的“耐受量”(2500毫克)也阻断了用(大剂量)钙治疗老年病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缺钙与心脑、血管病、心源性猝死、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致使上世纪完全可能解决的儿童缺钙佝偻病、老年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病,至今悬而未决。
C. 未曾考虑人体“钙代谢节律”的实验:
本实验提出了“人体钙代谢周期”的概念。此前,从不区分季节冷暖的短期平衡实验(3、5、7天),其误差会超过20-30%,笔者称之为“碎片实验”。碎片实验流行了80余年,已构成钙平衡实验的主流,它严重地误导了钙代谢理论[9,10,11,12]。
人体的钙代谢存节律变化,一年之中钙代谢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周期改变。高与低之间相差约20-30 %,此谓“大周期”。另外,人的钙平衡还存在连续的“正、负”交替变化,此谓“小周期”。小周期随受试人的生理状态、食物种类和气候变化等不断改变,并无明显的固定长度。粗略估计,其长度约在10-30天之间。
本实验的设计虽有较大突破,尽力避开“钙平衡实验”中的各种误区,然而本实验对受试人“钙平衡”的观测,最长不过275天,距离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相差甚远。所以,本实验充其量只是一个“超长的碎片实验”。
D.用指定的“吸收率”推算钙DRIs是错误的:
“钙摄入量”是变量,“钙吸收率”是因变量,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美国NRC错用认为指定的“吸收率”反过来推算钙的“摄入量”,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科学原理,更违背了“钙代谢平衡”的实际,犯了一个“因果倒置”的低级错误。
 
参考文献
[1] 邱明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的一些看法.中华内分泌杂志2007,23(1):193-194.
[2] 米昭曾,罗永健,白双法.米氏说钙.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8-145.
[3]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GBW(E).钙元素标准溶液.标准值:1000μg/ml.
[4] 毛喜生等.人体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天津: 天律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21.
[5] 中国医学科学院主编.水与电解质平衡.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502.
[6] 谢忠建,伍汉文,超楚生.正常人摄入相对低钙时的钙代谢平衡研究.营养学报1990,12(2):218-219.
[7] Optimal Calcium Intake. NIH Consensus Statement 1994 June 6-8; 12(4):1-31.
[8] Matkovic V. Calcium metabolism and calcium requirements during skeletal model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bone mass. Am J Clin Nutr,199154:245-260.
[9] 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4-1540.
[10] 顾景范.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05-222.
[11] 陈仁惇.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5-29.
[12] Sizer F. S.营养学(第八版).王希诚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