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姚海丽1 金雪娟2 李慧蓉1 陈允钦2 上海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监测组3

(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上海,200032;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上海,200032;
3 上海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监测组,上海,200000)

 

摘要:背景在发达国家大量的研究表明胎儿期生长落后是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的一个相关的危险因子。目前在中国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高血压正成为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流行病,而有关早期婴幼儿期营养甚至胎儿期营养与成年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目的通过前瞻性的研究探讨中国队列人群中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随访了1111名16-26岁出生于1980年1月1日-1990年12月31日并参加上海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监测的人群。结果在随访的人群中,551例(49.6%)为男性,其平均的出生体重为3305.7±438.9g,女婴的出生体重平均为3188.0±413.9g。人群随访时高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的发生率为5.3%。校正混杂因子包括年龄,教育,吸烟史,LDLCholesterol以及BMI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出生体重与收缩压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在男性中出生体重每降低1kg收缩压上升2.39mmHg(95% CI:0.3-4.5),女性收缩压上升2.44mmHg(95% CI:0.6-4.3)。然而研究也显示出生体重与舒张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显示出生体重降低显著增加成年时高血压的危险性,并且无性别差异,从而也提示在中国人群中良好的胎儿期营养对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出生体重;高血压;中国


Lower Birth Weight is Related to Evaluat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
Haili Yao1Xuejuan Jin2Huirong Li1Yunqin Chen2SIFGS Group3
(1.Childrens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3.Shanghai Infant Feed and Growth Survey)

Abstract:BackgroundStud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hown that reduced fetal growth is related to increased risk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later lif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where hypertension is becoming an epidemic problem. AimsTo investigate the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 Objectiveswe conducted recrosssectional study in 1111 individuals aged 16 to 26 year old from Jan. 2006 to 2007 Dec, all of these individuals had been enrolled in Shanghai infant feed and growth survey (SIFGS) during1980-1990, the population of SIFGS was randomly selected one community of Shanghai. ResultAmong 1111 individuals, 551(49.6%) were male. The mean birth weight for male was (3305.7 438.9) g, and for female was (3188.0 413.9) g. The prevalence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defined a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130mmHg 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85mmHg) was 5.3% in the reexamination. After adjusted for age, education, current cigarette smoking, LDLcholesterol,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there was a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oth in male and femal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creased by 2.39mmHg (95% CI:0.3-4.5,) for every kilogram decrease in birth weight in male and 2.44mmHg(95% CI:0.6-4.3) in female. However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oth in male and female. ConclusionsIndividuals with the decreased birth weight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high blood pressure without gender difference. These data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enatal growth in the prevention of evaluated blood pressure in China.
Keywords:  Birth weight;Blood pressure;Chinese

 


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资料,1999年全球共死亡5596万5千人,其中30.3%死于心血管性疾病(CVD)。我国,随着经济发展,饮食结构向高热能转移以及静坐等CVD危险生活方式,使得CVD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和疾病负担增加[1],CVD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治疗费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及生存质量的提高。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至少具有1种CVD危险因素[2],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有大幅度升高的趋势,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18.8%、糖尿病患病率2.6%、成人肥胖率6.4%、血脂异常率18.6%[3]。因此,研究CVD危险因素的人群聚集、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近年来大量在发达国家进行的队列尤其是出生队列研究发现生命早期的营养如胎儿期生长落后、低出生体重是成年后发生CVD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低出生体重对成年后高血压的作用。提示出生体重降低将造成成年后血压的升高。当然对于从生命开始到成年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生命轨迹中的许多因素都将影响CVD危险因素的发生[4].,因此研究生命过程中营养及生长发育对成年CVD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明确生命历程中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务实。
为此,我们对上海1980-1990年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检测队列进行了中期的随访,试图说明出生后至儿童期营养及生长发育对成年后CVD危险因素聚集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本研究中出生体重与成年后血压之间的联系。
对象与方法
上海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监测队列
随机选择了上海市枫林街道作为建立出生队列的点,1980年1月1日-1990年12月31日出生并在3个月内户口登记在本街道婴儿作为出生队列共计9361例。
婴幼儿期健康随访
首次访问中调查父母亲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孕期情况包括孕期疾病、孕周、胎儿出生史。以后6个月之内每月随访一次,6-12个月每3个月随访一次,1-3岁每半年随访一次,3-6岁每一年随访一次。除了体格指标测量与评价外,还包括来访前一日的膳食情况及两次随访期间的疾病情况问询。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我们定义1-3月随访少于2次和1-6岁每年随访少于1次为记录不完整,队列随访完整率为81.3%。

 


中期随访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队列进行又一次的健康随访。要求被访者清晨空腹时来测量体重、身高、腹围、腰围并抽取左上臂静脉血5ml立即离心后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生化室检测血糖、血脂,同时接受一份调查表问询,内容包括一般教育经济状况、个人疾病史、家族疾病史(包括两代直系亲属)、目前生活方式情况(包括运动、吸烟、饮酒、膳食频度);至少静坐5min以上后,由经过训练的医生或护士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要求被测者取坐位,肘部、血压计和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测量右上臂血压,以Korotkoff第一音(K1)出现作为收缩压(SBP)的值,以声音消失(K5)为舒张压值,并间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共测3次,取平均血压作为最终测量结果。所有被调查者均被告知本研究目的及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实施之前已经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理通过。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诊断标准
采用了NCEPATP III的诊断标准【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Circulation. 2002; 106:3143-3421.】即同时具有下列3个或以上相互关联的因子:①血压升高: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②空腹血糖升高:血糖>110mg/dl;③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TG>150mg/dl;④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⑤腰围增加:男性>102cm,女性>88cm.
数据管理与分析
本研究所有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由独立的统计中心完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双份录入,采用SAS8.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Linear Regression, 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分析。

结果
一、来访人群基本信息
共来访1111例,其中男性551例(占49.6%),平均出生体重为3305.7±438.9g,3.45%为低出生体重儿,来访时的平均年龄为20.82±3.18;女性平均出生体重3188.0±413.9g,其中低出生体重占4.82%,来访时的平均年龄为20.85±3.05。一般特征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大于0.05,见表1。


表1来访样本一般情况



二、来访CVD危险因素异常情况
随访时CVD危险因素患病率见表2-3。

表2来访人群代谢综合症危险因素异常率



三、出生体重与成年时收缩压的关系
图1,显示出生体重与成年时收缩压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0.81, p=0.007),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我们没有看到出生体重与成年时收缩压之间的趋势关系,但是,当我们调整了年龄、教育、吸烟史、LDL胆固醇以及目前的BMI后,出生体重与收缩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男性中出生体重每降低1kg收缩压上升2.39mmHg(95% CI:0.3-4.5),女性收缩压上升2.44mmHg(95% CI:0.6-4.3)。
四、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舒张压的关系
图2为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舒张压的关系图,单因素以及调整了以上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分析均未显示出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舒张压之间的相关关系。

图1出生体重与成年时收缩压关系

图2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舒张压关系

讨论
本研究显示出生体重与成年时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提示了生命早期营养对以后健康的作用尤其是心血管性疾病的影响,也显示出孕期营养对预防心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在本研究中也看到,出生体重只有在调整了目前BMI后才与收缩压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成年时的BMI可能成为出生体重与血压之间一个重要的混杂因素。于是一项综合欧洲五个出生队列研究的报道显示[5],当调整目前的BMI后,出生体重与SB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被加强,但是终期结果人群年龄不同其作用强度也不同,而其作用的强度与出生体重与目前BMI之间以及目前BMI与SBP之间的联系有关。Huxley R.[6]综述了55项队列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报道出生体重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的研究都是调整了目前的体重,认为,可能过度校正了目前的体重。针对这样的一种关联和质疑,有学者提出出生后的追长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即出生时体重越低,出生后越容易出现体格的快速增长,也越容易造成成年BMI值上升。
长期的随访研究表明90%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2岁以内出现体格追长[7],成年时BMI较高,血压也升高并容易得心血管性疾病。在这样的一个关联关系中我们认为仍旧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1,英国一项43年的出生队列随访结果显示[8],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年后收缩压与出生体重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这一结果在头胎或更年青的母亲所生后代更明显,提示,母亲孕期健康可能影响这一关系,因此对于混杂因素的选择,除了目前BMI值、年龄、吸烟史等可能对血压有影响的因素外,其他如胎龄、母亲孕前期的营养状况等可以影响出生体重的因素是否也可能成为主要的混杂因素;2,各研究中对于出生后追长的定义标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追长是相对于出生体重的身高的快速增长,有的认为是相对于出生体重的体重的快速增长[9]-[10],[12]。显然,两种追长的内涵有一定的差异。从而有学者就小于胎龄儿出生后追长的远期及近期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在促进追长时应重视“健康追长”的概念[14]。3,对于那些没有出现追长的儿童,其高血压发病情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4,假如追长与出生体重都对成年后血压存在作用,二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其作用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分析[13]。

出生体重作为胎儿出生时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代表了整个胎儿期的营养健康状况,但仍旧是一个比较粗略的反映,仅从这一指标,我们还不能对孕早、中、晚期,哪一个是关键时期进行明确的阐述,为此也有学者对出生的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如胎龄、胎盘重量、胎盘与出生体重比值、PI指数(出生体重kg/出生身长3m)、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和胸围。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是头围与SB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11]-[12]。提示孕早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生命早期营养与成年后健康的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相互作用的因素和方面也非常之多,本研究采用了出生后16-26岁作为研究的终点,心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这一阶段还很低,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研究人群中一些CVD危险因素已经开始相继出现,如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等。因此观察这些危险因素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是一项长远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Reddy KS, Yusuf S. Emerging epidemic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irculation 1998;97:596-601.
[2] 武阳丰 重视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7):537.
[3] 王文 代谢综合症的流行趋势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3):258-261.
[4] Metthew W Gillman. Epidemiological challenges in studying the fetal origins of adult chronic disease. Int J Epidemiol 2002;31:294-299.
[5] Rebecca Hardy, Ulla Sovio, etc. Birthweight and blood pressure in five European birth cohort studies: an investigation of confounding factors. Europ. J Public Health. 2005;16(1):21-30.
[6] Huxley R, Neil A, Collins R. Unravelling the fetal origins hypothesis: is therereally an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weight and subsequent blood pressure? Lancet 2002;360:659-665.
[7] Rebecca Hardy, Michael EJ Wadsworth, Claudia Langenberg, etc. Birthweight, childhood growth, and blood pressure at 43 years in British birth cohort. Int. J Epidemiol 2004;33(pp):121-129.
[8] Paul Saenger, Paul Czernichow, Ieuan Hughes, etc.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hort stature and beyond Endo. Review. 2007;28(2):219-251.
[9] Williams S, St George, M, Silva PA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at age seven and eighteen. J clin Epidemiol 1992;45:1257-1263.
[10] Forsen T, Nissinen A, Tuomilehto J, etc. Growth in childhood and blood pressure in Finnish children. J Hum Hypertens 1998;12:397-402.
[11] Law CM, Barker DJ, Bull AR, tec. Maternal and fetal influences on blood pressure. Arch Dis child 1991;66:1291-1295, Rachel R.
[12] Huxley, Alistair W. Shiell, Catherine M. Law The role of size at birth and postnatal catchup growth in determin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00;18:815-831.
[13] Bianca L. De Stavola, Dorothea Nitsch, Isabel dos Santos Silva, etc. Statistical Issues in life course epidemiology Amer J of Epidemiol 2006;163:84-96.
[14] Ken K. Ong Catchup growth i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babies: good or bad? Current Opinion in Endocrinology, diabetes &Obesity 2007;14: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