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2013年今年我们共收到74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每一份申请书分别由3位在相应领域的教授或研究员进行初评。今年共有40位专家参与了初轮的评审工作, 在此我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达能营养中心科学委员会12名委员根据40位专家对74份申请书的初评意见,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对重点申请书再进行论证。最后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在2013年给予资助的项目。今年共评选出10个项目予以资助,这10个项目已经理事会批准,其中2个是今年优先资助领域---“中国人群胆固醇适宜推荐摄入量的研究”的项目;另外7个项目都是自选研究内容的,其中1个项目由属于西部省区科学工作者获得,来自四川省。这10个项目的名称和项目执行人及单位、项目摘要如下

人群膳食胆固醇适宜摄入量的研究

Study on the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cholesterol in human

哈尔滨医科大学 那立欣 副教授 20万元 优先领域 1年

项目摘要: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成为CVD膳食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策略。根据目前的膳食胆固醇推荐摄入量标准,健康人群每天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应小于300mg,而伴有CVD高发危险性的人群每天摄入量应该小于200mg。这个标准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所建立的膳食胆固醇推荐摄入量基础上修订而来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膳食胆固醇推荐摄入量的制定是基于动物实验结果和人群中膳食胆固醇摄入与血清饱和脂肪酸关系的分析,缺乏关于膳食胆固醇摄入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及CVD影响的人群试验的直接的、科学的证据支持。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即使膳食胆固醇摄入超过现有推荐量的标准(甚至高达768mg/d),也没有增加CVD的危险性,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水平与CVD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引起了研究者对目前现有的膳食胆固醇推荐摄入量标准的质疑。因此,是否应该对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行控制,或者膳食摄入多少胆固醇对于机体健康是合适的成为我们营养科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另外,我们国家的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在逐年增高,在很多地区,人群膳食胆固醇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300 mg/d的推荐量。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和阐明我国居民膳食胆固醇适宜推荐摄入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课题拟招募10000名哈尔滨市社区居民,调查居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水平,并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测,系统分析膳食胆固醇摄入与血清胆固醇水平及代谢、代谢综合征和CVD之间的关系,探索我国居民膳食胆固醇适宜推荐摄入量。我们将人群按照健康状态分为健康、代谢综合征(具体可按照血压、血糖、血脂等异常进一步分层)和CVD(可按具体疾病进一步分层)3大群,每个亚群中分别以血清总胆固醇、HDL-c、LDL-c、高密度小颗粒LDL-c、ox-LDL、ACAT和CETP活性为观察评价指标,采用逐渐递增的方法,分别按照不同水平的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分组(以50mg做为两组之间差级),以观察指标出现统计学差异的胆固醇摄入量分组水平作为适宜摄入量的上限。比较膳食胆固醇对上述各指标影响的差异,综合分析膳食胆固醇对胆固醇代谢及CVD风险的影响,制定出不同健康状态人群中膳食胆固醇适宜推荐摄入量。同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出血液中反映膳食胆固醇摄入过多或者其导致脂代谢异常的早期、敏感生物标志物,旨在代替传统的血脂指标,同时又比高密度小颗粒LDL-c、ox-LDL等指标的检测更加简便、易行。

我国成年人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及对血浆胆固醇和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

Trend in dietary cholesterol intake and the effect of dietary cholesterol on plasma cholesterol and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in Cinese adults aged 18 and older 王志宏 副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18万元 优先领域 1.5年

项目摘要:(包括:问题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也是我国的第一位死因,是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以往研究认为膳食胆固醇是冠心病与中风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美国50年前建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mg/d并沿用至今,但加拿大、欧洲及亚洲等很多国家长期以来都没有推荐膳食胆固醇的摄入上限,认为仅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目前,对于膳食胆固醇是否为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果存在争议。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23项在亚太地区进行的队列研究发现,在亚洲人中,游离性HDL-C水平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脑中风无显著相关。目前有专家认为美国低于300mg/d的胆固醇摄入量缺少科学依据,数个队列研究发现较高的摄入蛋类和胆固醇与成年人冠心病和中风发病风险的增加并不显著相关,因此有专家建议重新考虑膳食胆固醇推荐摄入量的问题。我国在2000年参照美国和WHO曾提出我国健康成年人胆固醇摄入应低于300mg/d,但这一推荐值在我国成年人中的适用性需要探讨。我国始终缺乏膳食胆固醇对血浆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病影响的人群流行病研究方面的证据。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2011)”为实现本研究目的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数据资料,每轮调查中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3天家庭称重法和食物频率法(仅2009和2011年)相结合评价膳食胆固醇的摄入情况及主要食物来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胆固醇与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血胆固醇异常的相关关系;应用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膳食胆固醇对血压、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本研究预期过高摄入膳食胆固醇会增加我国成年人血浆TC和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可能是我国成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膳食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结论不一致,本研究拟进行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剂量效应荟萃分析。本研究结果将为制定我国居民膳食胆固醇适宜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

膳食与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diet, hyperuricemia and metabolism syndrome of Yi nationality

贾 红 教授 泸州医学院 20万元 西部课题 1年

项目摘要: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障碍可造成高尿酸血症。近年我国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综合症等疾病密切相关。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表现出种族、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凉山彝族是我国西部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活方式,其膳食种类单一,与外界接触交流较少。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彝族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研究报道。本项目拟采用移民流行病学方法选择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农民、彝族移民和汉族居民为研究对象,了解彝族人群血尿酸水平和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用24h膳食回顾法与食物频数法对彝族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并检测高尿酸血症相关基因,分析膳食因素和遗传因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以及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降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血脂血糖代谢紊乱、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中部贫困地区青少年营养改善现状评估及干预研究

Study 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 nutrition improvement in poor areas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龚晨睿 主任技师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3万元 自由申报 1.5年

项目摘要:

问题现状

(1)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中部地区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较差,其中尤以贫血较为严重,但在过去10年中,针对中部贫困地区农村青少年的饮食行为、营养知识知晓率状况、营养状况的研究未见报道;

(2) 2010年9月1日,卫生部出台的《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卫疾控发〔2010〕73号正式实施,然而,针对该“管理办法”在中部地区贫困农村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及报道缺乏。

(3) 2011年9月,中部地区开始实施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历史资料及实施现状资料,“营养改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与问题,例如很多地区在实施“计划”时主观盲目,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意义认识不足,其次对如何有效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探讨不足,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作为“营养改善计划”一部分的营养宣教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研究目的

(1) 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现阶段中部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饮食相关行为、营养知识水平及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可接受性现状;

(2) 了解家长、班主任、企业管理者的营养知识水平及其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相关意见,同时了解“管理办法”在中部贫困农村地区落实情况,发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3) 在较系统、全面了解中部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宣教干预研究,探讨适合中部地区特点的科学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式及“管理办法”落实办法。

预期结果

了解中部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饮食相关行为及营养知识知晓率现状,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管理者及供餐企业员工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可接受性现状,“管理办法”在中部贫困农村地区的落实情况的研究数据;通过跟踪调查和营养卫生宣教干预研究,分析“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原因,初步提出适合中部地区特点的科学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式及“管理办法”落实办法。预计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

城市孕妇强化食品营养素贡献率调查研究

Research on the nutrients contribution rate of fortified food in urban pregnant women

张俭波 副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18万元 自由申报 1年

项目摘要:

膳食多样化、食品强化、营养素补充剂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来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主要措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4880-2012《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标准制修订应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但由于我国营养素风险评估的工作刚刚起步,方法尚在摸索过程中,同时进行评估所需要的大量基础数据资料严重不足,营养素强化水平的风险评估工作无法科学、有效开展,因此该标准尚无法与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强化标准相匹配,部分程度上制约了强化食品在我国的合理应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丰富了人们食品种类的同时,大量强化食品、膳食补充剂涌入市场,客观上增加了部分特定人群的营养素的摄入水平。

大城市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营养状况备受关注,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和知识的普及,不仅饮食方面讲究全面平衡,同时也是强化食品、营养素补充剂摄入较多的人群。本研究拟在预调查的基础上,计算所需的被调查者人数,并通过现况调查,了解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孕妇膳食、强化食品、营养素补充剂的摄入情况、各类产品提供的重点营养素及其贡献率的百分比,并重点关注城市孕妇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强化食品摄入的营养素情况及强化量的空间,为我国食品营养素强化水平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今后科学膳食指导、国家营养强化食品标准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基于家系设计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of vitamin D and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case-control family design

李文杰 教授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9.8万元 自由申报 1年

项目摘要:

2 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已发现一些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与 2 型糖尿病相关,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血清维生素 D 缺乏和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变异有关。因此,申请者拟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与遗传学相结合的研究设计,以 2 型糖尿病病例和对照家系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 2 型糖尿病的关系,联合应用多因子降维模型(MDR)和分类回归树模型 (CART) 综合评价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因素在 2 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维生素 D 及维生素 D 受体基因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为 2 型糖尿病高发风险的估计、个体化的预防及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彝族聚居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效果评价

Evaluation of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in Yi inhabited areas吕晓华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20万元 自由申报 1.5年

项目摘要: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少数民族地区和多民族集居地区主要分布在老区、边区、高原地区、深山区、戈壁荒漠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彝族是全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在大渡河以南及金沙江以北的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繁,远离经济中心。同时,凉山彝族地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彝族聚居区农村学生营养需要有其特殊性,学校食堂供餐或“鸡蛋、牛奶、水果”等模式是否适用于彝族地区农村学生?本项目拟选择彝族聚居区农村学生为对象,对营养改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之路,以促进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的投入物尽其用,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

预期结果

(1)掌握彝族聚居区农村学生的营养需求和主要营养问题;

(2)营养改善计划对彝族聚居区农村学生在营养、体质、智力等方面产生的效果;

(3)利用彝区食品资源进行学生营养干预的效果;

(4)总结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辣椒素干预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The influence of capsicin on high-density-lipoprotein function

秦玉 讲师 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20万元 自由申报 1年

项目摘要:(包括:问题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

相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DL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的关系更密切。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重庆居民低HDL-C水平的现患率明显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并与辣椒摄入相关;采用辣椒素干预明显改善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胰岛素抵抗,影响糖脂代谢。动物和细胞研究表明,辣椒素可以通过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调控PPARλ和/或NF-κB信号通路,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而PPARλ信号通路在HDL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假说:辣椒素可以调节人的HDL功能。本项目拟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给予低HDL-C水平人群辣椒素干预12周后,观察HDL-C水平和功能(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能力)改变;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对象,从胆固醇逆向转运、CGRP、PPARλ、NF-κB等途径探讨辣椒素(酯)影响HDL功能的可能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升高HDL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提供新思路和证据。

中国母乳成分标准化数据库建立的研究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east milk composition database

荣爽 博士后 中国营养学会 20万元 自由申报 1年

项目摘要: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可满足0-6月龄婴儿的营养需求,促进生长发育及智力发展,提高抗病能力,并可预防其成年后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然而母乳究竟“优在何处”?近年来随着膳食模式的变迁,母乳的营养成分有何变化?中国母亲的母乳与外国母亲的母乳有何差异?母乳成分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这期待着我们“对母乳成分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本研究将通过对中国母乳成分数据的统一收集和整理,建立中国母乳成分表/数据库,并纳入中国食物成分表和数据库(FCT和FCD)中,旨在了解中国乳母群体的母乳组成状况,分析中国乳母母乳营养成分的特点,为婴幼儿DRIs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在数据库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母乳营养成分与膳食、地域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并重点阐述母乳中主要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对比研究世界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母乳成分数据资料,及关于配方乳添加成分的相关管理法规,阐明我国母乳的共性及特性,为修订适合我国的配方乳添加成分的标准与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有机全胚芽裸燕麦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人群干预试验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on Effects of Organic Naked Oat with Whole Germ on Diabetic Dyslipidemia in Human Adults

徐美虹 讲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万元 自由申报 1.5年

项目摘要:(包括:问题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结果)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并已成为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营养科学的深入发展,饮食控制和营养干预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治作用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燕麦以其降低胆固醇和抗氧化等功能,已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但现有人群干预试验存在着样本量小、干预期短或设计不够严谨的缺点,缺乏长期、大队列、前瞻性研究,且研究受试物均为皮燕麦或其产品,未见关于裸燕麦干预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效果的报告。另外,燕麦降脂降糖的作用机制也尚不清楚。本项目设计了为期1年的人群干预试验研究,通过自身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评价有机全胚芽裸燕麦摄入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糖、血脂、体重、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有效剂量选择及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将为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医学营养防治策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