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资助领域项目
1. 膳食镁补充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状况改善及其成本-效果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杨丽琛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糖尿病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并发症发生率高,可造成多组织器官毁损,给社会及个人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为1.16亿,居世界之首;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为936.2美元。加上我国有63%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0.2%,其健康损害和疾病负担更为严峻。因此寻找该疾病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膳食中镁摄入的减少是葡萄糖调节障碍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国外多项随机干预研究也显示,膳食镁补充能够很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功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但仍缺乏中国人群的数据资料。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膳食干预还可以降低糖尿病治疗成本,增加调整期望寿命年数和无糖尿病生存年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国内未见相关报道。
因此,本研究拟招募合并有低镁血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为期4个月的镁补充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测定干预开始前、干预中期及干预结束时的多项血糖参数、炎症因子、血脂血压水平及变化,初步探讨膳食镁补充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受损状态的控制效果,并分析其与机体炎症状况、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关系。通过对干预研究期间机构干预成本和患者医疗成本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估该营养干预措施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所获结果可为进一步探寻切实可行的T2DM干预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为今后T2DM防治的公共卫生策略制定提供科学数据。
2. 基于《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标准的辅食干预成本效益评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王惠君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生命早期1000天,是体格生长的第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营养状况影响人一生的健康。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辅食添加是解决婴幼儿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的重要策略,而营养教育是改善婴幼儿辅食添加质量及营养状况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健康甚至未来生产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营养改善的效果在短期内较难体现,且改善效果的跨学科经济学效益评估方法有待完善,相关评估研究不多。对营养的经济学效益研究大部分以食物干预为主,较少对政策层面的干预进行经济效益的研究。本研究将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队列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指标分析,并应用曲线拟合和多水平混合效应等模型,从个人、家庭、社区角度全面探讨母亲膳食营养知识知晓和技能掌握情况对婴幼儿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估育龄女性对婴幼儿辅食营养教育的需求度。同时,以我国最新发布的营养标准《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WS/T-2020)》为基础,开发基于网络的教育、干预和评价综合平台,开展为期半年的婴幼儿辅食添加干预,利用倍差法分析此项前后对照试验的干预效果,并利用因子增广的向量自回归(Factor Augmented VAR,FAVAR)模型评价干预的经济学效益。
本研究通过将营养干预政策与妇幼保健有机结合,使营养干预能够更加精准地服务于特定人群,发现营养政策与妇幼保健相融合的新模式,为今后营养政策性干预工作提供新思路。并在对营养干预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在政策层面开展营养干预的经济学评价模式,为今后从营养政策干预提供借鉴和支持。
3. 营养支持应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吕欣 助理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10万元人民币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外科手术、放化疗等因素作用导致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0%,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营养状态会下降。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及相关并发症增多,并降低患者手术、放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影响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最终导致医疗成本和费用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合理、及时的营养支持可减缓体重丢失、缩短住院时间和改善临床结局。目前有关临床营养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方面,很少研究关注营养支持的经济学指标。本研究拟以营养支持应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核心,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评估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探究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卫生经济学价值,评估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成本效果比,寻求更有效且具有较佳成本-效果的营养支持方法。本研究为营养支持应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优化临床治疗理念和控制医疗费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4. 在外就餐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归及疾病负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重建 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2型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将持续加重。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包括本课题组在内的研究显示,在外就餐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但针对在外就餐行为的干预能否有效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进展尚缺乏相关证据。因此,基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河南农村队列”(Liu X, et al. Int J Epidemiol, 2019),本项目拟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将具有在外就餐行为的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常规诊疗方案组)、常规营养干预组(常规诊疗+营养健康教育干预组)和强化营养干预组(常规诊疗+营养健康教育+移动健康技术方案组),共6组,每组100人,开展为期6个月的随访。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获得研究对象营养素养(相关营养知识、在外就餐频次、膳食模式和营养素摄入量)、血清营养素(血清维生素D、钙、铁、和锌等)、体格检查指标和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β细胞功能指数)等相关数据。比较不同营养干预条件下,2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营养素养、血清营养素、体格检查指标和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并比较干预前、中(3个月)、后(6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评估不同营养干预方案对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归情况的影响,重点对常规营养干预方案和强化营养干预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相关研究结果将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自由申报项目
5. “减盐”与“食盐补碘”两大公共卫生策略协调与优化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张万起 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和过量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国曾是碘缺乏重灾区,直至实行了食盐加碘政策,碘缺乏病逐渐消除,我国人群总体碘营养状况达到了适宜水平。我国是高盐饮食国家,盐摄入过高会导致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减盐政策被认为是当前有效防范上述疾病的干预措施,但减盐和补碘政策兼容性有待探讨。我国目前食盐碘浓度下调加之碘盐市场开放,居民可以自主选择碘盐和非碘盐。在此背景下已发现适碘地区仍有部分孕妇、乳母、婴幼儿等重点易感人群存在碘缺乏风险,甚至出现碘缺乏的现象。限盐后,公众碘营养适宜面临着新的挑战。减盐与补碘两大政策之间如何平衡协调是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本研究拟通过评估减盐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食盐摄入水平和碘摄入水平的改变情况,评估减盐对碘营养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盐与补碘之间协调平衡策略。研究将在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南、四川、青海6个省市地开展试验,分为随机对照干预阶段和推广阶段。干预实验分别是综合干预试验、学校减盐干预试验以及家庭主厨干预试验。在干预开始前、干预期12个月后和推广期12个月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开展基线调查和两次随访评估调查。本项目基于已经开展的减盐行动。减盐前后居民碘营养变化是本次课题申请主要的负责工作,在已有的减盐项目人群队列基础上,通过收集24-h尿,测定尿碘浓度和尿碘排泄量,结合I-FFQ膳食调查,评估减盐前后居民碘营养变化以及潜在碘营养不良风险。研究结果将明确减盐对于我国居民碘摄入水平的影响,建立食盐摄入量变化预测碘营养不良的风险评估模型,提出科学适宜的减盐补碘优化方案与平衡策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高超 副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我国是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居民饮食消费中,加工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高盐加工食品的过多摄入,不但对居民钠摄入量的贡献持续增加,也对饮食习惯、饮食文化和相关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日益严重。2018年我国首次发布《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从国家政策方面对食品工业减盐指明了方向,亟待进一步具体落地的减盐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及推广应用。因此,本项目重点开展预包装食品钠含量数据标签标示准确性分析,构建基于标签标示准确性评估校正基础上的预包装食品钠含量标准化国家数据库,为开展加工食品来源钠的膳食调查和人群摄入准确评估提供技术支持;调查和研究中国食品工业减盐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发加工食品减盐关键技术教育培训工具包,探索适用于我国食物消费、可行性强、易于推广的的“食品工业减盐关键技术和方法(案例/模式)”,并在试点城市开展面向企业和消费市场的预包装食品减盐综合干预与应用效果评估,为我国食品工业减盐行动提供国家基础数据资源和关键技术支撑。
7. 社区老年人味觉、膳食与营养免疫状况相关性调查
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高田林 助理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随着社会经济医疗水平提高,我国老龄化日趋加重,“健康老龄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目前,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和营养素摄入不足)、缺血性贫血、慢性代谢性疾病等营养相关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跟老年人饮食状况有关。通过各种方式改善老年人饮食,使老年人合理、足量摄入各种营养素成为维持老年人健康的关键之一。影响老年人膳食结构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其中食物喜好在老年人食物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以及各种疾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味觉水平下降。味觉水平的下降一定程度影响了老年人的食物选择,表现出食欲减退引起摄食不足或食物味道喜好的变化。而这种食物选择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营养素摄入不平衡或不足,从而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目前系统的针对老年人味觉水平与膳食选择以及其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我国沿海地区老年人味觉水平、以及其与老年人膳食选择、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味觉评价,综合分析老年人“味觉-膳食-营养免疫状况”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青岛7个社区全部老年人,通过味觉阈值、味觉强度和味觉喜好系统评价老年人味觉水平,通过食物频率法和3天24h膳食回顾分析老年人食物选择和膳食结构,通过体格检查和血清营养、炎性、免疫相关指标评价老年人营养免疫状况。通过多因素分析最终总结老年人“味觉-膳食-营养免疫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解老年人生理机能现况提供数据支持,为后期老年人膳食加工烹调工艺,以及老年人食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老年人口味喜好,将营养丰富的食品进行烹调加工,可能会让老年人更主动摄入食物,从而满足老年人营养需求,为“健康老龄化”提供助力。
8. 维生素B12与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关系及机制研究
东南大学
王少康 副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和生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癌症高发与许多营养素缺乏有关,但目前对于维生素B12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维生素B12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扮演着保护因素还是危险因素的角色,学术界仍存在着很大争议。基于前人的研究和本课题组在淮安食管癌高发区的前期工作基础,可以发现维生素B12可能是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但却可能是食管鳞癌的保护因素,而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食管癌为食管鳞癌。目前人们对于维生素B12与食管鳞癌的关系还未能得到有力证据,也未能在更深层次的机制问题上给出确切解释,该科学假说依然是本前沿研究领域的难点,维生素B12在癌前病变发生的前后是否起着不同的作用也是一个未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托2011-2019年淮安地区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筛查工作,选择食管鳞癌癌前病变新筛查病例200例,按同地区、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的条件匹配健康居民200人作为对照,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体格检查、采集血样、采集双份饭样本、测定膳食中维生素B12、测定血清中维生素B12和及其吸收代谢相关因子、测定相关基因DNA甲基化,揭示维生素B12与食管鳞癌癌前病变的关系及其机制,以探究维生素B12在食管鳞癌的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食管鳞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流行病与膳食调查,了解淮安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进而为我国食管鳞癌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9.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膳食摄入量评估及其膳食补充经济学评价
上海理工大学
吴秀秀 讲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
研究表明,血浆磷脂膜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浓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特异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尤其是n-3 PUFA中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和ALA(α-亚麻酸)。由于ALA人体无法合成而DHA和EPA在体内虽能合成但数量不足,因此,通过增加饮食中n-3 PUFA的摄入来降低高血浆Hcy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突发风险已成为共识。然而,目前大多相关人群通过直接服用食用体验不佳的鱼油等保健品来增加n-3 PUFA的摄入水平,其经日常膳食途径摄入n-3 PUFA的水平尚不明确,更缺乏最佳膳食补充方式的推荐依据和结论。
研究目的:
1. 调研现阶段上海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n-3 PUFA日常膳食摄入水平;
2. 构建n-3 PUFA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摄入量评估模型;
3. 评估现阶段n-3 PUFA膳食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用,并确定其膳食推荐摄入量;
4. 对常见加工食品中n-3 PUFA的添加进行经济学评价,确定最佳补充方式。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收集上海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膳食结构和加工食品喜好;
2. 采用膳食频率调查法分析n-3 PUFA的日常膳食摄入水平;
3. 通过小鼠动物实验建立n-3 PUFA膳食摄入量与血浆中n-3 PUFA水平之间的关系;
4. 根据血浆Hcy水平与n-3 PUFA浓度的关系,建立n-3 PUFA膳食摄入量与血浆Hcy水平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构建n-3 PUFA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摄入量评估模型;
5. 通过上述关系评估现阶段n-3 PUFA膳食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用水平,并确定其膳食推荐摄入量;
6. 开展几类常见加工食品中n-3 PUFA添加的成本-效用-效益关系分析。
预期结果:
获得现阶段上海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n-3 PUFA日常膳食摄入水平;构建出n-3 PUFA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摄入量评估模型;对现阶段n-3 PUFA膳食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用做出评估和评价,提出其膳食推荐摄入量;根据加工食品中n-3 PUFA添加的经济学评价,确定最佳补充方式。
10. 基于云随访平台以家庭为中心的超重/肥胖儿童规范化营养管理模式构建
四川大学
吴晓娜 副主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全球儿童超重和肥胖数量高速增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肥胖儿童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儿童肥胖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增加成年后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和死亡率,并对社会带来经济负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和智力发育关键时期,治疗儿童肥胖一般不主张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医学营养治疗是最有效、最安全的干预手段。但目前为止,对于儿童超重/肥胖的干预暂未形成规范化医学营养管理模式。综合已发表的文献,全面的行为干预能更持久的改善儿童体重,家庭参与比仅由儿童参与能达到更有效的结局,世界卫生组织同样推荐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营养管理策略,但这一策略在国内较少应用。
在实际临床干预中,随访的高失访率成为影响肥胖干预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为提高随访中患儿家庭的依从性,本项目拟引入“智能云随访平台”,以我院就诊的超重/肥胖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制定并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体重管理方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规范化医学营养管理对超重/肥胖儿童的体重及代谢等指标的影响,从而构建规范化超重/肥胖儿童营养管理模式,为改善儿童超重/肥胖现状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理论依据,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西部科学工作者项目
11. 青海省农牧区学龄儿童食物环境对饮食行为影响的研究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福昌 副主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19万元人民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状况低下、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肥胖问题依然存在。饮食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发展和形成的,会影响一生的健康和幸福。饮食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环境至关重要,但相关研究特别是有关农村儿童的食物环境研究几无开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青海省随机抽取1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共12个乡镇的960名儿童及其家长及儿童所在学校相关负责人。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儿童所在学校食物环境,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儿童所在家庭食物环境,利用百度地图应用程序开发接口(API)和观察法研究儿童所在学校、乡村的食物物理环境,采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当地宏观食物环境包括信息环境和政策环境。采用《儿童及家长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儿童及家长的饮食行为;采用营养素养问卷,调查儿童及家长的营养素养;利用日常体质监测数据评估调查儿童的营养状况;分析食物环境与学龄儿童饮食行为、营养素养及营养状况之间的关联。此研究将了解当地儿童食物环境与饮食行为,分析食物环境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改善青海省农牧区学龄儿童食物环境的建议和措施,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为有效的改善食物环境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