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资助领域项目
1. 中国北方青年男女能量需要量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毛德倩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膳食能量需要量是营养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也是国家制定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以及食品营养素标识的重要依据。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中,膳食能量需要量为轻体力活动下,男性2250千卡,女性1800千卡。相比2000年版DRIs,推荐值已降低,而实际的能量摄入量也在降低,如2010-2012年中国居民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为2172.1千卡,2015-2017年为2007.4千卡。但是近些年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继续攀升,2010年中国成人超重率为30.6%,肥胖率为 12.0%;2015年中国20~25岁青年人群的超重率为33.3%,肥胖率为14.1%。虽然人群不完全相同,但是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的趋势是不断增高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重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因此,每天的能量消耗在不断降低。以上都表明,目前我们居民的能量推荐量可能存在偏高的情况,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准确了解中国居民的膳食能量需要量至关重要。
不同人群的能量推荐量,一般都依据健康的体力活动水平(轻)下的青年人或者成年人数据计算而得到。因此青年人或成年人的能量需要量研究是人群能量需要量(DRIs)修订的基础。
本研究拟以我国北方20名20~26岁健康青年男女为研究对象,在设定体力活动水平(轻)条件下,以稳定性同位素2H和O18双标记的2H2O18作为示踪剂,在北方典型膳食条件下,经过三天适应膳食,第四天早晨口服双标水后,当天收集研究对象5个不同时间点的尿样,并收集其试验期间的膳食和每天晨尿(10天左右),通过测定其尿样中的2H和O18的丰度,可以精确得到其在这段时间内总的能量消耗,根据其摄入的总能量,以及一段时间内的膳食调查,可以得到研究对象维持能量零平衡的膳食能量摄入水平。在试验期间,每天利用心肺功能仪测定2名研究对象的基础代谢和静息代谢,要求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房间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同时佩戴加速度计测定每天运动能量消耗(5~7天)。预期可获得我国北方青年人基础代谢、能量总消耗和运动能量消耗等人体能量代谢方面的重要数据,为研究我国居民膳食能量参考摄入量及其营养失衡的相关疾病的预防以及修订DRIs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青年大学生能量消耗量与膳食摄入、饮水模式及水合状态相关性研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建芬 助理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目前,虽然我国成年人能量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但我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率逐年上升。超重及肥胖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合理膳食和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护生命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其膳食营养素和水分的摄入不足不仅影响其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其自身健康。国外关于青年大学生能量消耗量与膳食摄入、饮水模式及水合状态关系的研究仅有零星报道,而国内几无报道。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我国青年大学生能量消耗量;调查我国青年大学生膳食情况,评估其膳食结构情况;分析其膳食情况、饮水量、水合状态与能量消耗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调查共持续14天。本研究拟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20名健康年龄在18-25岁男女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其基线情况;采用双标水方法检测其能量消耗量,收集调查对象试验第1天6点晨尿作为基线数据,收集服用双标水后2h、4h、6h和8h的尿液各2mL,第2天至第14天每天7:30收集2mL尿液测试同位素丰度;采用连续7天24h饮水记录法收集其第一周7天的饮水量;采用双份饭法结合称重法分析其食物来源营养素摄入情况(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和食物水分摄入情况;收集并检测3天24小时随机尿尿液渗透压、尿比重等以及血浆渗透压指标来评估水合状态;并进行身高、体重、体成分等体格测量;调查其身体活动等情况。
预期结果:了解青年大学生能量消耗量与膳食情况、饮水模式(饮水量、饮水类型)、水合状态之间的关系;将为制定我国青年人群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能量摄入量提供科学基础,为指导青年人群合理膳食、科学饮水、开展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
3. 华东地区健康青年人总能量消耗量及其组成部分的测定
扬州大学
田颖 副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近年的全国营养调查和监测显示,我国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低于目前推荐的成年人膳食能量需要量,提示该推荐值可能存在过高的问题,亟需修订。国际上在制定不同人群的能量需要量时,首选“金标准”双标水法的研究结果。但目前中国成年人的双标水数据很有限,且仅限于华北地区人群,不足以推算中国人的能量需要量,有必要对我国不同区域人群采用双标水法测定总能量消耗。同时,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正在发生变化,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变化对总能量消耗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双标水法,测定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华东地区健康青年男性、女性的总能量消耗量。与此同时,分别采用间接测热法、加速度计法和减差法测定总能量消耗的3个组成部分即基础代谢、身体活动、食物热效应的能量消耗,并结合膳食结构、体重、体成分的测量数据,探讨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的新变化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为我国以双标水数据推算人群的能量需要量提供数据支持。
西部科学工作者项目
4. 新疆一般人群碘与多种金属联合暴露对甲状腺功能影响的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祝宇铭 主管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碘缺乏病曾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新疆外环境一直存在碘缺乏。虽然2000年已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碘缺乏危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逐渐淡化;且随着盐业体制改革中供应食盐种类的增多,居民可购买未加碘食盐的机会增加。而碘缺乏和碘过量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肿大、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危害依然存在。甲状腺功能受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膳食碘摄入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研究证实,重金属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严重危害。处于不同碘营养水平状态下,当机体受到重金属暴露时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不同的危害。尽管目前已经揭示了几种重金属暴露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然而由于暴露的复杂性,重金属暴露并非是单一存在,且个体存在碘营养水平的差异;故仅从单一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依据尚不充分。目前,基于新疆一般人群的碘营养水平研究较少,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研究备受关注;且对人群不同碘营养水平状况及与多种环境金属联合暴露对甲状腺功能影响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3~79岁常住居民调查一般情况及环境相关暴露信息和食物频率法调查膳食情况;采集生物样本进行碘、甲状腺激素、重金属及尿肌酐含量检测。应用贝叶斯模型分析碘及重金属与其关联性及交互作用,对环境及膳食因素与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通过此项研究评估新疆一般人群碘及重金属的内暴露情况,将对不同碘营养水平人群的重金属联合暴露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碘营养水平下环境重金属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差异;从而为环境与碘缺乏引起甲状腺功能受损提供线索;也将为科学精准补碘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为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由申报项目
5. 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实施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赵莉 副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整体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全州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2020年全州整体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社会经济、道路交通、居住条件、食物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凉山彝族自治州儿童长期存在的营养不良状况逐步好转,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已出现肥胖流行趋势。2021年3月本团队对凉山冕宁县347名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儿童生长迟缓率为7.92%、轻度消瘦率为7.33%、中重度消瘦率为6.74%;超重和肥胖发生率4.69%,其中,超重率为3.81%,肥胖率为0.88%,营养摄入不足与营养过剩双重营养不良同时存在。学生饮食习惯普遍较差,家长膳食认知水平一般,这与缺乏基础的营养健康知识密切相关。需要对凉山地区小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但缺乏教材、师资、有效的宣教途径。
研究目的:形成可推广的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实施模式,为遏制双重营养不良在该地区的流行提供示范和可推广的实施策略。
目标1: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及健康教育诊断的结果,制定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双重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开发健康教育科普培训和评估材料。
目标2:对7所目标小学学生及其家长、教师中开展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科普培训,切实提高特定人群对双重营养不良的认知水平、防控营养不足与肥胖的实际技能等。
目标3:基于实施科学CFIR模型,对健康教育干预项目进行形成性评价,完善干预策略与培训材料,形成可推广的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实施研究法多种方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昭觉、布拖、冕宁四县7所小学为研究现场,根据前期对这7所小学三千余名学生双重营养不良现状、营养相关饮食结构、行为习惯、人居环境以及健康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形成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诊断结果;以经典“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并形成方案框架;开展双重营养不良科普和技能培训,采用培训者培训(Training the Trainer)策略提高目标人群对双重营养不良的严重性、危害性、易感性、回报和自我效能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膳食习惯,掌握双重营养不良防控相关技能;采用实施科学CFIR模式科学评价干预效果。
技术路线:健康诊断分析-完善研究方案-干预实施-实施研究
预期结果:①形成针对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的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培训材料和评估工具;②提高7所目标小学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对双重营养不良的认知水平、防控营养不足与肥胖的实际技能;③形成可推广的凉山彝族地区小学生双重营养不良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6. 碳水化合物食物GI值体外估算模型的构建及有效性评估
暨南大学
余稳稳 讲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中国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防控任务刻不容缓。低血糖饮食既可帮助控制食欲和延迟饥饿,益于控制体重,更能改善糖尿病人的葡萄糖和脂质水平。开发低血糖生成指数的碳水化合物食品(Low GI Carbohydrate Food)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商业价值。由于当前碳水化合物GI值相应测试和评估体系发展不成熟,极大地限制了低GI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我国虽然在2019年出台了通过体内血糖测试来预测GI值的推荐性标准(WS/T 652-2019),但体内血糖测试预测GI值的过程中,个体差异对结果影响显著、费用昂贵、耗时过长且效率不高,无法大规模应用于GI值的快速检测,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体外测试GI值是通过在体外试验环境中模拟人体消化活动的理化环境来预测食品GI值,因其简便、高效,非常适合于工业化研发和生产环境,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GI检测手段。然而,现阶段所有GI体外预测体系仍主要针对简单的纯淀粉体系开展,且还都存在着标准品数量受限、体外消化测试条件与真实体内消化环境差异大、体外消化参数与体内测试GI值关系不明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项目组前期研究发现,合理的体外消化实验,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在预测食品GI值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且已成功应用在大米、小麦类食物的GI值检测与产品开发方面。本项目拟先对一系列不同GI值的标准碳水化合物食物进行体外消化测试,采用数学模型拟合分析后得到各体外消化参数;阐明各体外消化参数与GI值间的内在关联,构建碳水化合物食物GI值体外预测模型;再对一系列GI值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同时进行体外消化测试与体内血糖测试,评估模型的有效性。项目以“构建快速、精准预测碳水化合物食物GI值的体外预测模型”为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低GI食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检测工具,还可帮助企业高效、简便地研发生产低GI值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全面提升产品的营养健康水平,实现食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7. 母乳喂养时间与新生儿昼夜节律建立及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波 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主要生理指标呈现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规律变化,在器官水平上,由下丘脑视上核中枢协调全身外周器官代谢动能的的一致性,在分子水平上,由昼夜节律核心基因和控制基因组成转录-翻译的正负反馈机制。基于机体对营养素的感知与代谢呈现显著的昼夜节律,学术界提出了时间营养学的概念。一方面食物是重要的授时因子,直接影响肝脏、胰腺等代谢器官的昼夜节律,另一方面,饮食时间与内源性节律不一致引起的中枢-外周的昼夜节律紊乱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新生儿尽早建立与母亲及环境一致的昼夜节律,对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减轻新生儿看护的负担。为了研究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时间与新生儿昼夜节律的关系以及母乳成分的昼夜变化,拟开展一项横断面调查研究,在新生儿出生3 个月内进行常规保健时,利用问卷调查 1000 名母亲一天内母乳喂养的时间、频次及婴儿睡眠时间,同时调查母亲作息制度、卧室夜晚光照、饮食情况及其它潜在的混杂因素,分析母乳喂养时间与新生儿睡眠-清醒周期的关系;同时招募10名母亲,在一天内每隔4小时收集一次母乳,进行成分分析。本课题从时间营养学的角度研究母乳喂养时间对新生儿睡眠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改善和提升母乳喂养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8. 我国孕妇、乳母和婴儿膳食生物素适宜摄入量相关核心问题的确立与评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张雪松 助理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生物素作为 5 种羧化酶的辅酶,直接参与到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糖异生、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合成。由于生物素缺乏非常少见,有关生物素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的研究资料较少,目前我国仅根据有限的食物成分数据对居民标准人膳食生物素摄入量进行了粗评,参照外国母乳生物素含量数据制定了婴儿生物素适宜摄入量(AI),由于缺少足够资料并未提出孕妇生物素的额外需求。近年来研究指出,边缘性生物素缺乏并不罕见,尤其在孕妇、乳母,常表现为没有症状但生物素相关功能指标已经出现异常;而生物素缺乏可能引起皮肤指甲损伤、血糖水平下降,而药物剂量的生物素补充可能有助于调控高血糖。因此生物素适宜摄入量,特别是孕妇、乳母的膳食营养素额外补充需求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科学地修订我国居民膳食生物素 AI 值,有必要针对生物素营养状况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
本研究期望利用 HPLC-MS/MS 法技术,通过探讨适用于不同基质、不同待测目标的处理条件和分离体系,建立快速、稳定、准确性高的生物素评价技术。结合居民膳食摄入量调查,完成至少 150 种居民常消费食物生物素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分析,为精准评估膳食生物素摄入量提供资料。利用“同济母婴健康队列(2013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资料,筛选出符合入选条件的不同孕期血清样本共 150 例,完成生物素及其代谢产物(结合生物素、3-羟基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肉碱、双降生物素)的检测分析,确立分布范围;通过与非孕期及不同孕期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分析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确立孕妇存在边缘性缺乏的可能发生率;通过结合生物素膳食摄入水平,推测孕期额外补充的必要性和适宜剂量。利用母乳数据库研究的样本资料,筛选出不同哺乳期的母乳样本 150 例,完成生物素等成分含量分布范围评估,通过综合分析探讨分析乳母生物素 AI 值的充足性,并为制定适用于我国 0-6 月婴儿生物素 AI 值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本研究将建立分析技术方法 2-4 项,获得孕妇生物素相关指标正常分布范围和母乳生物素含量分布范围,发表文章 3-4 篇,培养研究生 2 名。
9. 采用指示剂氨基酸氧化法研究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李敏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进展性、广泛性的全身骨骼肌质量与功能丧失,合并体能下降、生存质量降低及跌倒与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临床综合征。肌肉衰减综合征增加罹患代谢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等疾病的危险,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和自理能力的一个突出问题,给社会及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推测,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肉衰减综合征,预计2050年患病率将高达5亿,肌肉衰减综合征将是未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肌肉衰减综合征病因是多因素的,但现有证据表明膳食与营养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摄入不足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调节能力,包括去脂组织丢失和肌肉力量下降等。《肌肉衰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草案)》中推荐我国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应维持在1.0~1.5g/kg之间,这个建议范围跨度较大,缺乏实操性。此外,由于目前缺乏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的直接研究,且补充蛋白质改善老年人肌肉质量、力量或体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亟待开展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的直接研究。
本研究拟以70~80岁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指示剂氨基酸氧化法(Indicator amino acid oxidation,IAAO)即以13C标记的L-苯丙氨酸作为示踪剂,在氨基酸配比膳食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的需要量。本研究结果将直接获得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蛋白质需要量,为后续开展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蛋白质建议摄入量的随机对照实验提供干预剂量的科学选择,并最终为预防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蛋白质建议摄入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本研究可为蛋白质代谢及相关疾病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这也符合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中“建立满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营养改善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10. 全谷物对医务人员慢性代谢疾病的影响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贾润萍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