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燕 | |||||||||||||||||||||||||||||||||||||||||||||||||||||||||||
关键词:社区人群 肥胖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51.1 R151.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fficacy of obesity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y in Anyang Abstract : Objective To research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obesity intervention in communities in Angang. Methods The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included conduction propagandas with health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boards among citizens in community in Anyang. 2400 or 1200 individual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community in intervention and match were interviewed of knowledge ,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 obesity ,nutrition and made diet investigation and examed body and repeated at the end of one year . Result It showed that the knowledge of rational obesity, nutrition in citizens was enhanced (P<0.05). The intake frequency of milk,fish,fat,etc became more reasonable in target population, and mean weight of target population became lower. Conclusion Obesity intervention is useful and feasible. Key word:communifies,obesity,intervention efficacy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肥胖超重发生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肥胖超重的发生率日益增加,有些地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目前国内外资料看,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对减少肥胖超重的发生是有益的[1~4]。为探讨社区人群肥胖干预策略和模式,以及干预效果和可行性,确定有效的干预措施,2000年月12月至2001年12月,在安钢社区人群中运用健康促进理论,采取全人群和肥胖超重人群相结合的干预策略,对社区人群的肥胖干预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钢社区有16个居委会,18248户,51501人,做为目标人群,重点目标人群是肥胖超重。干预前及干预后分别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干预社区(安钢社区)2400人及对照社区(电厂社区)12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2.1 定性调查 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安钢社区内分别召集领导小组,专家组,居委会,居民,医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专题小组讨论会10次,每次会议由主持人依据访谈提纲进行,主要内容是了解社区对肥胖发生及相关因素的认知程度,目前肥胖对社区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及社区需求,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干预活动内容的可接受程度等。 1.2.2 定量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是面对面询问,集体体检的方式,调查员统一填写调查表。现场调查前,选择不同特点人群,抽取50人做预实验,掌握统一方法,估计进程,验证现场调查的可行性。调查员完成调查表,交给督导员,督导员核实调查结果是否属实可靠,用电话抽查5%,据抽查结果,对调查员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1.2.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肥胖意识、营养知识、饮食和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知识、态度和行为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 干预方法和内容 1.3.1 干预方法 全人群干预和肥胖超重人群重点干预相结合,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依靠安钢社区慢病防治网络和社区所属的居委会,宣传合理膳食,科学锻炼,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病的知识,以提高社区居民和肥胖人群对肥胖超重的认识,自觉采取合理膳食、增加运动的生活方式,同时以电厂社区人群作为对照,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1.3.2 干预方式 1321 共同动员 将社区肥胖干预作为安钢慢性病领导小组年度工作目标,并结合到慢病综合干预活动中,由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公司宣传,工会、青年、妇联、学校等部门,并与办事处居委会配合,共同参与动员,由专家指导,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指导现场干预,充分利用职工总医院为中心的保健网络,多部门合作,形成社区人群肥胖干预。 1322 媒介宣传 安钢电视台每月播放电视专题片一期,安钢报设立专栏每周(两期),发放到每户,各生活区、厂区、学校、医院等处宣传栏、黑板报,每季度更换一次。 1323 知识讲座 公司举办两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大型专家报告会、老干部大学、居委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举办系列知识讲座20次。 1324 测量体重 在社区、生活区、厂区、学校、医院等处设立38个免费体重测量点并制作统一标志牌。 1325 举行大型活动 利用节假日、宣传日,在社区内安钢广场举办大型健康促进活动5次。 1326 发放宣传品 编写印刷合理膳食、科学锻炼小册子各一种,宣传折页各1种,肥胖管理手册1种,宣传单5种,共10种宣传品发放社区达20余万人次。 1327 举行竞赛活动 安钢报举办合理膳食知识竞赛和科学锻炼知识竞赛各一次,并评选出优胜奖和参与奖。2001年3月至10月,在社区内举行“减肥竞赛”活动,组织报名参赛者听专家讲座,学习合理膳食和科学锻炼的技能,活动评选出“减肥冠军”,并发放了奖品。 1328 管理肥胖超重者 在职工医院健康管理(KYN)门诊,为肥胖超重者体检,填写控制体重管理手册,制定减肥计划,进行健康管理,控制体重。 1.3.3 干预内容 (1)合理膳食: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主; (2)科学锻炼; (3)慢病与肥胖关系。 1.4 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PI-info流行病学分析软件编程并建立数据库,由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和校对,然后将数据转入到统计软件SPSS10.0for windows 中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干预组前后、对照组前后肥胖超重意识、相关知识及膳食结构行为调查问卷的应答率分别为:93.0%、 90.0%、95.0%、90.0%。 干预组前后及对照组前后抽样人群平均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分布等一般状况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1 社区人群肥胖超重意识的变化 表1显示,被调查者中对肥胖超重的危害、与慢性病的关系、发生的相关因素、如何控制、判定标准和BMI计算方法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愿意参加干预活动、愿意体检、愿意减肥的人数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有明显增多,说明干预活动在社区内已经被居民接受,一年内测量过体重的人数也增加,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社区人群知识明显提高,行为有发生变化的趋势。 2.2 社区人群营养知识的变化 表2显示,被调查者中,有关肥胖超重营养知识回答的正确率上升明显,辨别食物营养成份:蛋白质、脂肪、钙的能力增强,尤其是高胆固醇食物引起高脂血症,食盐过多影响高血压,食植物油过多也危害健康的认知率明显提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被社区居民了解。以上在干预后与干预前及对照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表明社区人群在肥胖干预中获得许多营养知识。 2.3 社区人群生活及饮食行为的变化 表3显示,被调查者中经常吃甜点心、肥肉的人数有所减少,以及饮食、生活习惯影响体重的认知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按时吃早餐、经常吃油炸食品女性较男性改变明显,整个社区人群饮食、生活行为习惯变化不明显。喝水加糖、喜欢吃甜点心的人数没有下降;喜欢吃热饭,饮食速度、吃去皮禽肉食物、饮酒、吸烟,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可能与安钢是重工企业,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的影响有关,也可能与干预时间短有关,表明肥胖干预中行为的改变没有知识的增加容易干预,并要注意根据性别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 2.4 社区人群膳食摄入量及摄入频率变化 本次通过膳食频率法调查社区人群膳食情况,以观察肥胖干预对社区人群膳食结构和行为的影响。表5显示,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鱼虾类食物,摄入量及频率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奶制品增加明显。食用油和盐的摄入量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仍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谷类、蔬菜、鸡蛋、豆类及豆制品无明显改变。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在了解了居民膳食指南,增加营养知识后,膳食结构和行为趋向合理,仍有不平衡的问题存在。 2.5 社区人群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变化 表4显示,调查者中有氧运动能控制体重认识率和准备参加锻炼的人数,每周锻炼的次数干预后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表明社区人群通过肥胖干预,认识到体育锻炼可控制体重,利于健康。但认为体育锻炼与体重及健康有关系却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部分居民始终不注意锻炼有关。 2.6 社区人群干预前后体重和血糖、血脂的变化 在问卷调查中随机抽取50%的被调查对象进行集中体检,调查结果见表6。除血脂改变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只看出有下降趋势,可能与干预时间短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6 安阳市社区人群干预前后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x-±s) %
2.7 社区人群中肥胖超重者参加KYN管理的体重、血糖、血脂的变化 在社区人群肥胖干预中,建议肥胖超重者到医院KYN门诊参加管理,共计290名。其中男:130名,女:160名,由医生具体帮助制定合理膳食和科学锻炼的计划,体重、血脂、血糖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7。进一步证实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控制体重的效果确切。 表7 安钢社区参加KYN健康管理人群干预前后体重、血液生化 指标变化情况(x-±s) %
3 讨论 3.1 应用健康促进开展社区人群肥胖干预是有效的 社区人群对肥胖超重认识明显提高。表明:在社区人群肥胖干预中,不仅增加了相关知识,同时有行为发生改变的趋势。这就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预防疾病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控制体重的知识增加明显,生活行为习惯在干预前后改变不明显,这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社区居民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不同,未能真正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上有关,但有向健康行为转变的趋势,本次研究提示知识的提高较行为的改变容易。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非一朝一夕养成,从获得知识到行为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影响因素也较多,随着干预剂量的增加,只有将健康的知识转变成健康的行为,效果会更明显。 社区人群平均体重和血糖、血脂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明显差异和参加KYN管理者平均体重下降明显的结果也支持本次研究时间短的分析,提示社区肥胖人群的干预是有效的,但需要长时间的进行。 3.2 运用综合策略实施社区肥胖干预的可行性 本研究充分运用综合策略结合实际,在社区把全人群干预和肥胖超重的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社区慢病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依托社区慢病防治网络,开展了社区人群肥胖超重的全面干预,使社区人群干预后控制体重的知识、态度、行为、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发生了明显改变。 通过各部门提倡、配合、合作、督促、共同参与,既扩大了干预的覆盖面,又为干预活动提高了良好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证。大众传媒宣传,大型专题讲座,系列知识讲座在不同人群中举行,设立免费测体重点,发放限量盐勺、油壶,举行社区“减肥竞赛”,医院设立KYN门诊管理肥胖者等干预活动,创造了鼓励个人采用和坚持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方式的环境和气氛,个人技能得到发展。社区的行动使干预效果明显。表明本研究应用健康促进策略采取的综合措施在社区对肥胖超重进行干预是可行的。是促进社区人群健康,预防疾病的良好途径。 3.3 社区人群肥胖的干预在慢病防治中的必要性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肥胖超重作为慢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促使慢病发病和死亡的增加,而肥胖超重的发生还在日益加重[5~9]。本次研究采取健康促进方式,针对肥胖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了干预,结果显示,肥胖超重危害健康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提高,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在降低肥胖发生的同时降低了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符合慢病综合防治的原则,达到少投入,多收益,充分说明社区人群肥胖干预在慢病综合防治中的必要性,尤其在目前作为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是非常迫切和有意义的。 4 参考文献 1 董绮娜. 肥胖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4):205 2 李曼,郝凤贤综合行为修正疗法防治中老年肥胖的评价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17(4):200~202 3 许侠肥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14(1):4~6 4 林桂洪城市居民膳食行为干预效果探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26 5 Pasman WJ, Saris WH, Westerterp-Plantenga-Ms Predictors of weight maintenanec.Obes Res,1999,7(1):43-50 6 Rosmond R,Lapidus L,Bjorntorp P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obesity and body fat distribution in middle-aged men.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6,20(7):599-607 7 Rogers PJEating habits and appetite control:a 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 Proc Nutr Soc,1999,58(1):59-67 8 Rogers PJ. Eating habits and appetite control:a psychobiological perspective. Proc Nutr Soc, 1999 , 58(1):59-67 9 Jequier E,Tappy LRegulation of body weight in humans. Physiol Rev,1999,79(2):451-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