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焦点论坛

Nutrition in weaning period
刘纪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


摘要 继母乳喂养的大力推广之后,断奶期营养的研究日渐提上日程,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调查表明,由于忽视断奶期科学喂养方法以及缺乏理想的断奶食品,使婴儿从4个月起生长速度减慢,到6个月时已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近10年我院保健科加强断奶期营养指导,将婴儿体重偏离率由5、6个月占57.9%推至1岁左右占49.44%,体重偏离原因由辅食添加不当占第一位(47.19%)推至第5位(占1.12%),现第一位原因为婴儿疾病,占60.67%。这一结果与我们不断研究断奶期营养并付诸实施是分不开的。本文着重阐述断奶期营养的基础和国内外进展的相关内容,希望引起同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断奶期营养 辅食添加 进食行为 气质

  不满一岁的婴儿要学三件大事,即学吃,学走,学说话。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吃是本能。何至于用"学"呢?殊不知,这个"吃"字,可学的内容真不少。断奶期是指婴儿从只吃乳类食品到可以接受成人固体食品的过渡时期,一般需要8~9个月。这期间食用的半流质泥糊状食品可称为断奶食品,也就是通常说的辅食或辅助食品。它与成人食品中副食即菜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

为什么要重视断奶期营养?
1.补充营养素的不足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乳类所含热能、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之所需,因此必须及时给予补充。
  以铁元素为例。婴儿出生时体内含铁量约为75mg/kg,3kg的新生儿体内含铁约240mg。婴儿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机体,每增加1kg体重需35~45mg铁元素,母体提供的铁一般可维持4个月,成长到1岁的后8个月所需的约200mg铁需靠膳食补充,平均每日需0.8mg,按吸收率10%计算,每日应供给8mg元素铁。每100g母乳含铁0.21mg,吸收率为50%,按婴儿每日最高摄乳量1000 ml计,只可获得1.05mg铁,仅为需要量的1/8,而牛、羊奶的含铁量较低,米粉的则差得更远。因此,必须通过添加富含铁元素的蛋黄、肝泥等辅食来补充。婴儿营养不良往往会对脑细胞发育和智力带来严重影响,而以后补充却收效甚微,智能发育很难赶上营养充足同龄儿童。缺乏断奶期营养会导致抵抗力低下,易患病,加之家长让患儿忌口,更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必须重视断奶期营养。

2.锻炼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婴儿出生时消化系统未臻成熟,只能适应乳类食品。随着月龄的增加,胃容量逐步扩大,消化吸收功能不断完善,但要直接从接受液体食物到接受固体食物是不可能的。其间必有一个过渡,也就是必须有半流质的泥糊状食品作为中介。过早进食固体食物,不是发生喂养不足,就是出现喂养过度,不是腹泻,就是便秘,不是发生营养不良,就是造成单纯肥胖。总之,这样会引起营养失衡,造成6个月后我国儿童生长曲线低于WHO国际参照曲线值。

  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的营养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液态食品体积大和婴儿胃容量偏小的矛盾,只有通过改变食物性状,缩小食物体积来解决。同时孩子的胃肠功能及消化酶的活性均需通过进食较硬的食物来锻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重视断奶期营养,提倡重视糊状食品的依据。

3.学吃的关键年龄
  "关键性时期"或"敏感期"是指一段划定的相当清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产生一种特殊动作,必须给予一种特殊的刺激。过了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以后,要学习这一特殊行为就不再那么容易了。"敏感期"指的是给予刺激的最佳时间。
  4~6个月是婴儿学吃的关键年龄。这是学习吞咽和咀嚼的最佳年龄。错过这一时期常常可见母亲自认为奶水充足,不加辅食,纯母乳喂养至1岁左右,届时已出现营养不良,想加辅食十分困难;亦可见8~9个月的婴儿吃什么都是吞下去,不会咀嚼。
  根据婴儿发育情况,从4~6个月起应逐步改变食物种类和摄食方式。如从流食到半流食到软食到固体食物;从吸吮奶头到用杯、碗、勺、筷子进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断奶期的儿童心理
  断奶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奶"是母亲与婴儿的中间物,孩子不可能永远靠它生存。断奶在心理上可解除孩子一切吃都仰仗母亲的状态,减少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心理。这一心理断奶是精神断奶的开始,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要让孩子学会父母外出时不哭,见到生人不躲……这一过程要延续到学龄期,断奶期仅仅是开始,所以断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吃的问题。

  断奶的时间、断奶食品的选择、添加原则及方法

1. 断奶的时间
  断奶应从4~5个月开始,逐渐加量,至1岁到1岁3个月时做到完全断奶。逐渐加量的速度要慢,但要坚持喂,切忌因喂养不当导致腹泻,营养不良。如果孩子1岁生日在夏天,则孩子的断奶可早开始,慢进度,到秋天再完成断奶的全过程。

2.断奶食品的选择
  婴儿消化功能较弱,消化酶活性较低,咀嚼能力较成人差,因此对粗大颗粒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所以糊状食品是理想的食品。它符合营养学原则:(1)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恰; (2)不含任何激素、糖精、色素和防腐剂;(3)口感好,易消化。观察所选择的食物是否恰当,应看孩子是否爱吃,吃后大便是否正常,体重增长是否良好,(6~12?gt;300g/月,1~3岁>150g/月)。可先加蛋黄1/4个/日,逐步过渡到蔬菜水果类-胡萝卜泥、苹果泥;肉类-肝泥、鱼泥;最后到主食加肉类-牛肉面条、鸡肉米饭等。后两类可与蔬菜水果类搭配以达到平衡膳食之所需。总之,要满足孩子的快速生长,吃的优质,吃得够量,吃得平衡,吃得文明。

2. 辅食添加原则及方法
  家庭制作也是不可少的,但应遵循以下原则: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细到粗,从稀到稠,少盐不甜,忌油腻,一般初次添加只能从一种少量开始,连续3~5天孩子愿意接受且大便正常才可逐渐加量或增加品种。一般刚开始时先吃辅食后吃奶,待孩子适应后,为不影响他对吃奶的兴趣,可先吃奶后喂辅食。?lt;3岁的孩子乳类仍是主要食品,<1岁700~800ml/日,>1岁500~600ml/日,孩子半岁后,随着母乳营养成分渐渐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之所需,可考虑适量添加配方奶来逐步完成从母乳至其它奶制品的替换。这样即可保证婴幼儿膳食中含有充足的钙元素,又可减少孩子的铅损伤,并提供足够的营养,真可谓一举多得!总之,要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与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吻合。

  过早加碳水化物类食物(如奶糕、米粉)是不适宜的。因为小儿4个月内淀粉酶分泌少,活性低。过早加一方面是浪费粮食,另一方面由于未消化的食物在肠道酵解产酸,刺激肠道以致引起腹泻;淀粉类在体内代谢中演变为糖,会影响奶的摄入量;过多糖的积累,热量过剩会导致肥胖。这样的孩子,看着胖但体质差,抵抗力低,易患病。

  重庆医大附属儿童医院报道,个别婴儿<7个月时对鸡蛋,甚至蛋黄过敏,临床表现多为湿疹,个别可见荨麻疹或呼吸道症状。发现后应暂停该食品的喂养,待婴儿>7个月,肠道屏障功能较成熟后再加。尽管如此,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先加蛋黄,仍不失为我国传统的好方法,尤其适宜在广大农村应用。该报告提示我们对反复湿疹的婴儿,应考虑有食物过敏的可能。

吃的教育
1. 让孩子喜欢吃各种食品
  2岁孩子进入反抗期后难以训练。当孩子有不爱吃的表现时,你要津津有味地吃给他看,或把他爱吃的东西和不爱吃的东西掺在一起,或交替喂,也可用孩子喜欢的餐具装他不爱吃的食物来激发他对食物的兴趣。孩子偏食挑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食物单一会影响生长发育。这一不良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家人造成的。不可总给孩子吃你认为好吃的东西,不可在餐桌上当着孩子说你不爱吃某种食物,这些均易对孩子造成影响。同新的食物相比,孩子常表现出对熟悉食物的偏爱。这种对新口味、新感觉食物的"恐惧",是恐新的一种形式,出于基本防护本能。这是儿童同环境建立关系时完全正常的表现。一般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反复10~15次、数天,才能毫无戒心地享受新的或开始拒吃的食物。这种对食物的好恶是可学习、可改变的。家长不能把开始的拒绝视为不喜欢、不再给吃,这会剥夺了他们学习喜欢的机会,而应耐心、少量多次提供,并在孩子吃了一些后大加鼓励,通过联想学习来达到纠正偏食的目的。对较大儿童纠正挑食、偏食,应采用行为矫正方法。

2. 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3. 培养孩子自己吃
  孩子自己进餐从智力开发来说可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从心理来说可培养孩子自信心,防止偷懒和依赖别人,孩子通过自己进食来表现独立性,父母应给予支持。当孩子用双手操作尝试自已吃时,这是一种探索行为,家长因怕脏乱而阻挠时,会压抑探索行为并产生喂食时间拖延,气氛紧张,孩子和父母焦虑,甚至父母失控,孩子暴躁等,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能力障碍,产生不良行为。 当孩子饥饿或有爱吃的东西时可专心吃,但边吃边玩是1岁左右孩子的特征,但当玩得过分或者有明显不当行为时,就应收起食物,或在1小时后再给同样的食物。要让孩子知道食物不是玩具,进餐时就会变得比较严肃认真和有礼貌。

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
  儿童进食行为是指儿童在进食中表现对食物品种的善恶、进食量的多少和进食时间等有自己的主张,不同气质的儿童进食行为各异。

  气质是婴儿自发的行为或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情绪或行为应答的个体特点。是描述婴儿如何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从事活动或对他人及环境是怎样应答,而不是描述儿童做什么(行为的内容)或为什么这样做(内在心理结构或动力)。气质有遗传基础,但能被环境经验和成熟过程所调整,约10%的儿童为难于相处型,40%为温顺型型,15%为预热缓慢型,其余35%为混合型。难于相处型的儿童生物功能节律差,对新事物退缩,适应慢,消极情绪反应强烈,在进食上可表现无规律,厌恶吃东西,挑食和慢食等。温顺型的儿童生物功能节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积极,适应快,反应适中易抚养,很少出现进食问题。预热缓慢型儿童最初对新事物反应退缩,适应慢,反应强度低,出现消极情绪较多,较温顺型出现喂养问题多。处于调适良好状态的儿童均可获得最佳发展,家长和保育人员均应了解儿童气质特征,理解具体行为问题,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宜的教育方式,切忌误解儿童与其发生冲突,强迫进食,虐待儿童,造成儿童进食心理发育障碍。临床医生、保健医生应当适当描述儿童气质情况,指导父母学会调整家庭环境,避免儿童气质和父母期望、父母教育方式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儿童与家庭环境的融洽。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性,改变不良环境,帮助儿童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气质与儿童发育和行为、抚育方式、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同时是断奶期营养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育儿谨防入误区(一)--断奶不等于断奶制品。大众医学,1995,(1):14
2.刘湘云.让孩子吃得健康。大众医学,1995,(6):4
3.洪昭毅.断奶事关一生健康。大众医学,1995,(12):54
4.乔冶娅.戈登.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开端--一本美国专家写给中国父母的营养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5.松原达哉主编.游戏的童年  启蒙的1-2岁。台北:大方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社
6.郭政兰编.面对孩子的挑战。台北:大方文化事业公司出版社
7.郑端容编著.幼儿的心理。台北:文武出版社
8.沈晓明、郭迪.非生物性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0,(2):57
9.梅其霞、黎海芪、郑惠连.营养与儿童行为异常。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0,(2):63
10.金星明、郭迪.婴幼儿气质。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1,(2):83
11.李侠.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2):131
12.Zai-Yun Ho.幼儿的喂养问题。医学进展,1999,(1):29
13.丁宗一.婴幼儿喂养手册前言。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