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厅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nutr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high risk factors
 


卞金陵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摘要: 目的 为明确营养过剩与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关系,分析了 2002 年度体检资料。 方法 从参加年度体检的 40~60 岁的人员中挑选出 BMI 为 18.5~22.5 、 22.6~24 、大于 24 、大于 25 的人员 4 组各 80 人进行 BMI 、血压、血脂、血糖统计并计算其均值;随机抽取 686 位 18~60 岁以上的人员,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30 岁)、 中年早期组( 31~40 岁)、中年中期组( 41~50 岁)、中年晚期组( 51~60 岁)、老年组( 60 岁以上) 5 个年龄组进行 BMI 、血压、血脂、血糖统计并计算其均值,规定 BMI 22.6~24 为超重组,大于 24 为肥胖组。 结果 可以看出 1 )随着 BMI 增加,血压、血脂也相应增加,血糖变化不明显; 2 )超重和肥胖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年早期是体重增加的第一个高峰期,比青年期增加 16.6 个百分点;中年晚期为第二个高峰期,又比中年早期增加了 26.5 个百分点。 结论 营养性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肥胖已成为十大营养问题之首位,迫切需要增进营养知识,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生活方式病,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对策

  在 2002 年 10 月举行的全国预防保健与疾病控制研讨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传染病已从解放前人群死因顺位中的第 1 位降至第 9 位,这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部门 50 余年艰难的防治工作己取得可喜的成果。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的威胁已上升为影响国人健康的头号大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高体质指数又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1] 。最近全国有 100 名营养学专家参与了一项题为“国人的十大营养问题”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国人的主要营养问题可归结为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这看似矛盾的两大原因。十大营养问题的顺位是:肥胖、营养与心脑血管病、营养与糖尿病、营养与高脂血症、能量过剩等。为进一步明确营养过剩与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关系,我们对 2002 年体检资料进行了以下统计。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参加年度体检的我院 40~60 岁的工作人员中挑选出 BMI 为 18.5~22.5 、 22.6~24 、大于 24 、大于 25 的人员各 80 人;随机抽取 686 位 18~60 岁以上的人员,按身高、体重计算出 BMI 。
  1.2 方法 对 40~60 岁不同 BMI 构成的 4 组 320 人进行 BMI 、血压、血脂、血糖统计并计算其均值;将 686 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30 岁)、 中年早期组( 31~40 岁)、中年中期组( 41~50 岁)、中年晚期组( 51~60 岁)、老年组( 60 岁以上)五个年龄组,规定 BMI 22.6~24 为超重组,大于 24 为肥胖组。

2 结果
  
2.1 从表 1 可以看出随着 BMI 增加,血压、血脂也相应增加,血糖变化不明显。
表1 40~60岁人群不同BMI与血压、血酯、血糖的关系

BMI

平均 BMI

血压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血糖

18.5~22.5

21.1

118.1/78.1

5.80

1.10

4.5

22.6~24

23.5

122.1/81.0

5.81

1.31

4.81

大于 24

26.1

125.9/83.1

5.88

1.71

4.63

大于 25

26.6

127.4/84.4

5.84

1.77

4.71


  2.2 超重和肥胖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表 2 ),其中中年早期是体重增加的第一个高峰期,比青年期增加 16.6 个百分点;中年晚期为第二个高峰期,又比中年早期增加了 26.5 个百分点。
表2 超重、肥胖与年龄的关系

分组

人数

超重

( % )

肥胖

( % )

超重肥胖( % )

18~30 岁

159

24

15.1

18

11.3

26.4

31~40 岁

221

47

21.3

48

21.7

43.0

41~50 岁

150

34

22.5

42

27.8

50.3

51~60 岁

85

36

42.4

23

27.1

69.5

60 岁以上

71

21

29.6

27

38.3

67.9



3 讨论
  
3.1 营养与体重 肥胖被预测为 21 世纪的流行病和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是能量摄入超过机体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多的一种病态,具体地说就是营养过剩的结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结构日益西方化,这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得国人面临着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和超重的危险。粗略估计我国已有肥胖患者 7000 万人, 20 岁以上的人口中有 14.4 %可列入肥胖范畴。肥胖这个严重危害健康的社会问题,如不加以控制,不但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缩短预期寿命并且有碍美观和社交,还将影响全民身体素质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许多地区超重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使得我国人群历史上低体质指数的特点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全世界都用体重身高指数( BMI )来衡量一个人营养正常还是肥胖,但所取的正常值则因国家和人种而异。 WHO 拟订的标准 BMI 18.5~24.9 为正常、大于 25 为超重、大于 30 为肥胖,是以欧美白人为基准制订的 [3] ; BMI 18.5~22.9 为正常、大于 23 为超重、大于 25 为肥胖,是根据亚洲人制订的体重标准;中国人是亚洲人种,但我国人肥胖有两大特点,即体形小、指数小,肚皮大、危害大。 BMI 大于 22.6 的中国人,其平均血压、血糖、血脂都比 BMI 小于 22.6 的人高 [3] ,我们的结果(见表 1 )也支持这种观点。因此我国人的 BMI 标准以: 18.5~22.5 为健康、 22.6~24 为超重、大于 2 4 [2] 为肥胖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腹型肥胖比例大是中国人肥胖的特点和潜在危险,我国人 BMI 超过 25 的比例明显小于欧美人,但腹型肥胖比例大于欧美人 [3] 。 BMI 正常或不很高的人,男性腹围大于 94cm ( 2.82 尺)、女性大于 80cm ( 2.4 尺) [3] ,或腰围 / 臀围比值男性大于 0.9 、女性大于 0.8 [4] , WHO 就建议将其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因其危害与 BMI 达到肥胖标准者相同。

  从宏观上来说,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饮食无度和数千年养成的饮食习惯是肥胖人群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营养意识和知识水平。

  3.2 肥胖与心脑血管病 营养问题直接影响国民身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2002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减肥大会发出一条重要信息一—心脏病的发病因肥胖而日趋加重;专家也告诫人们:肥胖是诱发心脏类疾病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比非肥胖者高 1~3 倍,而且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使得高血压变得既顽固又难治,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又往往合并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大大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肥胖”这个 21 世纪的“文明病”发展趋势非常迅猛,目前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青壮年中,超重和肥胖者已近半数,一些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正趋于年轻化 [3] 。

  3.3 肥胖与年龄和性别、 BMI 与腰围和腰臀比的关系 目前研究发现,一个或多个基因的突变和变异是产生肥胖的基础,而环境和饮食等生活社会因素是肥胖发病的条件。本研究提示中年期为超重和肥胖的高峰期,为什么人到中年特别容易发胖,其一为中年以后身体能量消耗逐渐减少;其二中年期随着社会地位改变,应酬相应增多,加之工作得心应手、生活条件改善,使能量摄入过多,消耗明显减少;其三男性中年或女性绝经期后,内分泌功能减退,基础代谢率下降,以车代步多、主动运动少。现代人类体内积聚脂肪的能力高于体内消耗脂肪的能力,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在今天这个可随时获得丰富食品的社会,中年人由于稍微的过食引起能量正平衡的积累就会引起肥胖症。研究资料表明,肥胖女性比男性长寿的原因是女性肥胖的脂肪大多储存在臀部和大腿上,男性肥胖者的脂肪常储存在腹腔内,在相同体重水平下亚洲男性的向心性脂肪分布可能比西方人群更为多见,这种脂肪异常分布方式又叫“雄性”分布。

  肥胖的男女往往腰围增粗、大腹便便。这种脂肪的异常分布不仅使人体态欠优美,更影响健康长寿。瑞典科学家经过 20 余年的研究,得出腰围明显大于臀围与多发性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症密切相关。因此要求大家掌握腰臀比的概念,经常测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体重:直立位,先在距臀围 8 厘米处量腰围,再在臀部最大处量臀围,然后用腰围除以臀围,所得结果即为腰臀比。腰臀比的合理比值是:男性 0.85~0.90 ;女性 0.75~0.80 [4] ,臀围必须大于腰围,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合理生理曲线,中年男女开始发胖时,应注意经常测量腰臀比来明确肥胖的类型,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男性同志由于有特殊的脂肪分布方式,更要时刻警惕,防止腰围变粗。

  3.4 合理营养与体重控制 我国目前存在的营养问题既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也与人们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我国除了专业人员外,教科书中没有营养课程,很多人不懂合理营养知识,由于缺乏合适的营养卫生教育,其后果是人们仍沿用传统的营养、生活、文化价值观来支配自己的能量摄入与支出;也有些人管不住自己嘴巴或频繁的接待应酬,又不注意必要的运动等都是肥胖人群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如下:( 1 )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整体营养水平;( 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肥胖父母的后代更应注重预防;( 3 )鼓励全民健身,根据身体状况,选择 1~2 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4 )重视已发生肥胖或有其它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人员的营养知识教育和非药物体重控制,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光胜主编.《现代高血压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9 : 40
  2. 陈淑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 10 版.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8 : 872
  3. 史轶繁主编.《肥胖症临床诊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3-16.
  4. 刘纪清,李国兰编著.《实用运动处方》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