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s o f Phys ical Exercis e o f Chi nes e
王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061
体育锻炼是体力活动中最主要的、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对人的体质和健康产生益处的主体内容。体育锻炼(exercise,或exercise training)是指“有计划、有指导、重复性的和有目的,在一定强度下,以提高或保持一项或多项体质成分(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我国于2000年首次进行的覆盖31个省市、对3-69岁中国国民的国民体质监测,也对我国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参加体育锻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69岁)的体育锻炼状况,由于其行为的自主性、体育锻炼的自发性,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国民的体育锻炼现状。
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覆盖了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人、老年人按每5岁一个年龄段,分性别、分职业(城市体力劳动、城市非体力劳动、农民)或城乡分别抽样,其中成年人148800人、老年人22320人。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运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中年人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不容乐观,参与有效锻炼的人数不多等。
全民锻炼积极性提高,中年人参与率不高
各年龄段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及以上者的百分率平均在30%~50%之间,男性平均34.1%~55.0%;女性略低于男性,平均为28.3%~52.6%。40~44岁男性、30~39岁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比例较低,其中30~34岁女性是男女所有年龄段中参与比例最低的人群〔28.3%〕,65~69岁男性参与比例最高为55.0%。30岁以前和55岁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30~55岁人群,整个图形呈“U型”分布,即体育锻炼的参加率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女性表现尤为明显。
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者为经常锻炼者。我国成年男性经常锻炼者百分率在18.6%~48.4%之间、女性在14.3%~46.2%之间。随年龄变化经常锻炼者比例也基本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分布,男女比例最低的年龄均为30-34岁,50岁后能够经常锻炼的人明显增多。
图1 每周体育锻炼1次及以上人数百分率
图2 每周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者百分率
绝大多数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上
对参加体育锻炼者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的统计分析显示,38.4%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min以上,42.7%的人在30~60min之间。各年龄段每次锻炼时间的差异明显,持续60min以上的比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65~69岁达到最多,为56.5%以上,相比之下年轻人就要少得多了,30-39岁锻炼者中每次锻炼时间能够持续60min以上者不足30%。90%以上参加锻炼的老年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上。
图3 每次锻炼时间30MIN及以上者百分率
从对体质和健康的益处分析,一般提倡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min以上。各年龄段中符合这一条件的人数比例也呈“U”型分布,能够从事这样有效的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男性为15.13%-44.39%、女性为10.7%-41.39%,普遍较低。
图4 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持续30MIN及以上者百分率
普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参加原因各异
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低与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参加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是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中位于第2位的选择是“消遣娱乐”,而女性将“减肥健美”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动力。无论男女,随年龄增长为了“治疗疾病”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增加,50岁以后更是明显。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的分析显示,20%~30%的成年人和35%~45%的老年人因对体育锻炼“无兴趣”而不愿意参加各种健身活动,老年男性这一比例最高,达到46.2%。30%~40%的成年人因日常工作忙不能参加锻炼,女性中尚有15%~40%的人因“家务重”不参加运动锻炼。50岁以后的女性,家务重不参加体育锻炼已上升为第1位。虽然有近80%以上的人都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但是在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中还有相当多的个体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每周连1次体育锻炼都不能坚持。不能自觉地或积极地参加科学的健身运动,有50%~65%的成年人根本就不参加健身活动,说明在我国国民中具有锻炼意识的人数还不多。如何使人们从“知道”变成“行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何进一步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任重而道远。
图5 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百分率分布图
锻炼场所年龄差异明显,锻炼形式呈多样化,锻炼场地和健身指导仍是制约因素
体育锻炼中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场所,锻炼场所的自然环境(诸如大小、建设质量、空气等)和健身设施的配置等对国民锻炼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场所和设施也是吸引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4%~7%自述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场地。对锻炼场地的选择表现出随年龄增大,到体育场馆健身的人数减少,而在空地、公园和公路上健身的人数增多。20~34岁年龄段到体育场馆进行健身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空地和街道。25%~30%的35岁以上的成年男性以公路和街道为主要健身场所,且随年龄增大在公园进行健身的人数明显增多,由不足5%增长至25%以上。这一结果应该与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心理和经济状况有关,同时也与我国目前相关的大众健身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有关。
图6 男性体育锻炼场所分布
图7 女性体育煅炼场所分布
健身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健身效果,但健身方法的采用往往受到诸如健身场所、体育技能等条件的制约。人们日常可采用的健身方法很多,分析显示,成年男性更喜爱球类、跑步以及长走,其中20~34岁以选择各种球类活动为主,50岁以上者长走成为主要的健身方法。年轻人一般集中在跑步和球类两种运动中,相比之下老年人的健身方法更加广泛,如,跑步、长走、球类、武术和健身操等的人数基本上都在11%~27%之间。成年女性的健身方法也主要以跑步、健身操为主,并随年龄增长,参加跑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而健身操逐渐成为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如55~59岁年龄段有41%的人采用健身操进行锻炼。年轻女性在健身时,参加的项目也较为广泛,但随年龄增大,逐步集中在长走和健身操两个项目上,这一现象与男性正相反。
被优先选择的锻炼项目上基本属于对硬件设施要求比较少的项目,如跑步、长走和健身操。而选择游泳的人数基本在6%以下,有的年龄段低于1%。水中运动是近年来专家推荐的“最佳锻炼形式”之一,水中有浮力可以减轻身体对关节的压力,减轻下肢的负荷,水中的压力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心肺的负担。另外在水中运动时对抗水的阻力,速度越快阻力越大,水中运动基本是全身运动。除此之外还具有娱乐性、趣味性都很强等优点,但是参加这些活动需要有专门的场所。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水上娱乐场所基本集中在游泳馆中,而游泳馆的普及程度和使用费用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消费需求。
选择武术、气功等传统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也比较少,这些项目的健身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技术性要求相对高,普通群众难以自行掌握。2000年监测发现,1%~2%的人就是因为缺少技术指导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近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上海推广的“五禽戏”“八段锦”,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国民已经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参加适宜的、科学的健身锻炼,但是目前国家健身活动方面的软、硬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尽快提升这些健身方法的科学性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科研的重点。
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地域之间差异不明显
所有年龄段的农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均明显低于城市人群,城市中40%~60%的成年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农村中比例仅有20%~30%,女性比男性还要低5%。这一差距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加大,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最高,几乎有34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而农村平均只有30%的老年人参加锻炼。
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每次锻炼持续时间50岁以后人群差异明显,每次锻炼60min以上的人数比例城市明显多于农村。
图8 城乡(工种)别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及以上者百分率
图9 城乡参加锻炼者每次锻炼时间60MIN以上者百分率
农村妇女受传统观念影响更深,农村女性因“家务重”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人群。城乡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也存在明显不同。农村24.1%的20~24岁青年选择体育场馆进行锻炼,这是各年龄段中比例最高的,而相对应年龄段的城市体力人群比例为31.9%,非体力人群更是高达为48.6%。更多的农民选择在空地进行锻炼。说明尽管乡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占总人口63.91%的广大农民群体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十分薄弱,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还需要时间。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广大农村的宣传力度和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群体工作,提高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以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水平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东部地区的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各年龄组中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地区,45岁以后中、西部地区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于东部地区仍有明显差距。
图10 不同经济区域人口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例
40岁以前,中部地区男女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都明显低于西部,而且呈现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的趋势。这一问题表明,尽管中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高于西部,但是人们参加健身活动的意识却明显低于西部,即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与经济水平成正比。所以,尽快提升中部地区人们的健身意识成为在该地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任务。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健身意识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人们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健身运动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当然,缩短中部、西部和东部成年人健身意识之间的差异,同样是“全民健身二期工程”的重要任务。
以淮河、秦岭为界,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南、北方两个地域,南北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及以上的人数百分率分布总体走势基本相同,曲线在40~45岁出现交叉现象。
40岁之前每周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南方多于北方,40岁之后北方多于南方,出现这一现象可能与生活习惯的差别有关,详细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二者比较除北方老年人锻炼时间在60min以上的人多于南方老年人外,其它各年龄段虽然各有差异,但总体走势基本相同。
图11 南北方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百分率
中年人体育锻炼参与不足是这次调查反映出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公园、体育场等场所进行锻炼的人基本以老年人为主,偶尔看到年轻人,中年人则少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中年人正是人生最忙碌的时候,他们不但是家庭的支柱,而且是全社会的中坚力量,事业小成、家庭稳定,正是为理想、为事业奔波的时候。中年人的健康状况关系重大。媒体报道的数起中年人猝死的事件,这决不是偶然现象。希望所有人,特别是中年人能真正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每天增加30min的步行时间,有效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据调查90%的人认为90年代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我国国民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锻炼,但是96%的人认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很有必要”。如何能够让国民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到简单而有效的体育锻炼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群众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国民运动健身的意识明显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近一半的人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开展范围不够广泛、健身方法和手段不够系统等等。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科学锻炼知识和采用有效手段增强国民体质是本世纪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