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优先资助领域项目


1. 基于巢式设计探讨母乳源蛋白CLU与新生儿NEC发生风险的关联及其炎症中介效应与机制


申请人:韩树萍 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征,后期还可能遗留短肠综合征、生长发育和神经发育障碍等后遗症。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NEC防治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母乳可有效降低NEC发生风险,其所含活性成分是维系子代健康的重要媒介。

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母乳富含丛生蛋白clusterin(CLU),小样本临床样本提示NEC患儿亲母母乳中CLU含量显著降低,且与NEC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然而,尚未见大规模高质量前瞻性人群研究结果,且中国新生儿的CLU血清含量与母乳喂养量的数据缺乏。炎症在NE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已提示CLU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证实,CLU可降低NEC小鼠模型的死亡率、促进肠道隐窝干细胞增殖以及肠道上皮屏障的修复,展示出治疗NEC的潜能,但CLU是否通过炎症中介机制影响NEC的发生发展还有待阐明。

因此,本研究拟在我们已建立的早产儿专病队列基础上,收集早产儿基本情况和喂养情况,采集亲母不同泌乳阶段的母乳、新生儿血液和粪便,通过Bell分期进行诊断,开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检测新生儿母乳在不同泌乳时期的CLU含量,揭示母乳源蛋白CLU的分泌规律;计算出生时与随访期间的新生儿母乳和血清CLU含量,阐明早产儿CLU血清含量/母乳喂养量摄入水平,分析母乳/血清CLU暴露水平与NEC发生风险的关联,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组,评估炎症在CLU与NEC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可为CLU在NEC的膳食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对6-11月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与康复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申请人:殷继永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可通过补充营养素促进合理营养,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其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发挥预防作用的研究一直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因此,其是否可通过提高婴幼儿免疫力而发挥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作用,需要明确的研究确认。这将增强公众对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预防呼吸道感染疾病作用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有助于婴幼儿健康生长。

另一方面,单一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直接杀灭病原体发挥治疗作用,其并未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提高机体康复能力。单一的药物治疗与具有促进合理营养作用的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相结合,是否能发挥对呼吸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康复作用,同样需要随机对照证据进行验证。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研究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对6-11月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与康复的作用;进而为此作用提供科学、严谨的研究证据。

研究方法: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研究。

技术路线:本项目在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正常新生儿体检的6-11月龄婴儿中,选取120例(男性女性各60例)家庭条件相近、生活习惯相近、未曾摄入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足月的且没有其他疾病的婴幼儿,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干预组(60例,男性女性各30例)与对照组(60例,男女各30例)。在1年的项目周期内,干预组婴幼儿接受为期1年的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每天1包)干预,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时接受正常药物治疗;对照组婴幼儿在1年中正常喂养,如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仅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在1年中,利用新生儿体检的机会对入组婴幼儿分别进行基线与末次共2次监测,每次监测包括营养摄入状况(包括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摄入情况)、呼吸道感染疾病次数、每次感染后病程天数,以及免疫指标、炎症指标和基本体征指标(身高、体重)等内容。对结果数据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自身前后比较的统计分析。

预期结果:获得具有促进合理营养作用的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对6-11月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疾病预防与康复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据,为此作用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增进公众对具有促进合理营养作用的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预防和康复中作用的认知与理解。


自由申报项目

3.我国常见预包装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分析测定


申请人:荣胜忠 教授

工作单位:牡丹江医科大学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采取低嘌呤膳食是防治关键。预包装食品是我国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关于预包装食品嘌呤含量的研究少见报道,给居民带来极大疑惑,特别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我们课题组前期已经建立我国常见食物(主要是生的食品原材料)中嘌呤含量数据库,完成中国营养学会团体标准《预包装食品嘌呤含量分级》中121种预包装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分析测定。鉴于我国目前尚无常见预包装食品嘌呤含量的数据库,且无法通过食品原材料嘌呤数据简单计算得出以及居民对知晓预包装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巨大需求。本项目拟继续优化已经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系统测定我国约1000种预包装食品中的嘌呤含量,研究结果可以为居民选择低嘌呤预包装食品以及食品嘌呤含量标签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项目预期将建立具有良好分析性能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我国常见预包装食品嘌呤含量数据库。


4.肥胖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最低需要量研究


申请人:向雪松 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多年以来,鉴于伦理学的要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关于人体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研究停滞不前,给糖尿病患者及其他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挑战。因此,深入探究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最低需要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研究目的:

(1)深入研究酮体作为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标志的可能性;并在真实环境下探索影响人体酮体波动的因素;

(2)初步探究避免脂肪动员的最低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为制定碳水化合物膳食参考摄入量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生酮饮食干预的肥胖人群,避免脂肪动员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拟纳入20名年龄在30-60岁、BMI≥28kg/m2 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均已在体重管理机构登记并计划进行生酮饮食,经过严格筛选和知情同意后参与本研究。体重管理机构将全面统筹受试者的住宿与膳食,实施统一化管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基线期(1天),用于评估受试者的基本状况和对生酮饮食的接受度;生酮期(≤14天),受试者接受统一的生酮饮食,直至全部进入营养性生酮状态;碳水化合物最低需要量确定期(12天),以三日为周期依次增加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0、30、40、50g/d,结合酮体水平的实时监测,以确定每位受试者避免脂肪动员的碳水化合物最低需要量;健康宣教期(1天),为受试者提供后续饮食指导。研究过程中,通过佩戴持续酮体监测仪和连续葡萄糖监测仪,实时记录 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变化,同时收集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数据,以全面评估受试者的代谢状况和减重成效。此外,本研究将结合AI技术、手机软件记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在真实环境中探索影响人体酮体波动的因素。

预期结果:

(1)初步探究碳水化合物的最低需要量,为制定碳水化合物膳食参考摄入量提供参考依据。

(2)探索真实环境中影响人体酮体波动因素。

(3)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

(4)培养研究生1-2名。


5.  母乳低聚糖及婴儿型双歧杆菌改善肠道菌群老化抵御肠道屏障衰老的作用研究


申请人:沈曦 副教授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严峻社会问题,为寻找以肠道健康为核心的健康老龄化营养干预策略,本研究提出以肠道菌群老化为抗衰老靶点,拟探究母乳营养成分——母乳低聚糖应用于中老年人健康改善的潜在作用。基于前期研究,申请人提出肠道菌群老化的特征是婴儿型双歧杆菌失调,因此拟采用促进婴儿型双歧杆菌生长的母乳低聚糖成分2′-FL为干预因素并适当搭配婴儿来源两歧双歧杆菌,探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老化,恢复肠道婴儿型双歧杆菌丰度与结构,抵御衰老肠道屏障功能减退,控制肠道局部炎症,从而延缓全身炎性衰老的可能性。首先,本研究通过人群病例对照研究验证以婴儿型双歧杆菌失调为特征的肠道菌群老化与肠道屏障衰老的相关性,然后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探索母乳低聚糖搭配婴儿来源两歧双歧杆菌改善肠道菌群老化延缓肠道屏障衰老降低全身炎性衰老的可能性。研究结果以母乳营养成分和肠道健康为核心,以肠道屏障为靶点,通过延缓肠道屏障衰老,为预防炎性衰老提供更具有健康人群应用意义的独特解决思路,为母乳营养成分的人群扩大化应用以及满足健康老龄化的社会需求提供饮食营养策略和理论支撑。


6. 后生元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申请人:李兆杰 教授

工作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衰老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衰老可能成为未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衰老不仅会导致身体机能减退,还会带来包括骨折、活动能力下降、残疾、认知能力下降、痴呆、抑郁、死亡率增加等多种不良后果。后生元是对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或其成分的制剂。研究表明,后生元具有调节免疫、调节代谢、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后生元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对于开发抗衰老功能性食品,通过膳食营养控制或降低人体衰老症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项目围绕抗衰老,拟开展:(1)抗衰老后生元的制备。应用人脑胶质瘤细胞模型,通过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率,从百岁健康老人肠道、发酵制品等生境中筛选高产抗衰老、抗氧化有益代谢产物的乳酸菌,通过菌落表型、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应用膜过滤、柱层析等技术对有益代谢产物进行富集,制备抗衰老功能性后生元;(2)后生元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通过线虫寿命、繁殖力、脂褐素积累、运动行为、氧化应激、抗氧化能力、体内ROS等探讨后生元对线虫的抗衰老作用,通过RT-PCR探讨后生元对线虫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学进一步解析后生元发挥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机制。本项目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申请专利1-2项。




7. 长期素食对大脑认知的不良影响--10年素食随访


申请人:沈秀华 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本课题组近10年研究验证素食在减肥降脂降血糖等方面的许多健康效应(利),但未观察到素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弊)。VB12是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 前期调查发现素食者对素食易造成某些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认识不足,不能接受补充VB12等营养建议。然而目前为止,确实没有任何VB12缺乏的临床表现在素食人群发现并报道过,已有研究基本都以血清VB12等作为评估VB12缺乏的相关指标而非VB12缺乏的实际临 床表现,已有关于VB12缺乏的临床表现报道仅见于因内因子缺乏导致的恶性贫血或先天 缺陷患儿。同时,已有文献报道,膳食不含VB12者其体内的储存可满足大约6年的需要 而不发生VB12缺乏症状。那么本课题组在2015年在上海地区招募的素食受试者距今将近10年,对他们的随访应该可以观察到VB12的缺乏表现。本课题前期开展的血清代谢学研 究发现,素食者血清甲基丙二酸(MMA)水平高于杂食者,而过往研究表明甲基丙二酸 为VB12缺乏及认知损伤的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但仍缺乏其在素食群体中的VB12认知效应研究。本项目拟对前期研究的282对素食和杂食者进行10年跟踪随访,检测血清甲基 丙二酸、VB12、全反钴胺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等全面评估素食者VB12水平,联用蒙特 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数字符号转换测试、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等三种神经心理学量表、 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浆神经丝轻链蛋白浓度和头颅sMRI扫描等技术全面评估大脑认知功能,研究长期素食VB12缺乏导致血清MMA升高对大脑认知的不良影响并在血清 标志物水平初步探索机制。本课题为素食者补充VB12的饮食建议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 也为大脑健康的饮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8. 鼠李糖乳杆菌Lra05与大豆肽联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申请人:夏惠 副教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近年来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率逐年上升,成年人群平均已达到25%左右。NAFLD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炎甚至是肝癌,因此,NAFL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免疫失衡,涉及先天免疫应答,特别是肝脏中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募集,这些免疫细胞对微生物平衡变化和细胞损伤识别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肥胖导致的脂肪组织炎症水平升高,会加剧NAFLD的发生和发展,脂肪组织产生的信号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肝脏中炎症和纤维化的调节是防治NAFLD的重要环节。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具有改善和缓解NAFLD的潜力,而目前缺乏人群研究探究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进行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联合干预对NAFLD患者的脂代谢及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联合使用对NAFLD人群的免疫标志物的调节作用,为NAFLD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新型营养治疗策略。

研究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随后两组分别给予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混合粉剂(1.9 g麦芽糊精加0.1 g LRa05细菌粉加5g大豆肽粉)和安慰剂(7g麦芽糊精补充剂)干预12周后,观察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联合使用对NAFLD人群的脂代谢调节及免疫标志物的影响。

技术路线:


预期结果:

(1)获得鼠李糖乳杆菌Lra05和大豆肽联合干预对NAFLD人群的免疫效果作用资料;

(2)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

(3)发表SCI/EI学术期刊论文2篇,其中Q1区以上文章至少1篇。


9. 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母乳反式脂肪酸与乳母膳食的关系及其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申请人:张喆庆 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母乳作为婴儿出生后最佳的食物来源,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既往少量研究发现母乳中存在不同类型和含量不一的反式脂肪酸(TFAs)。由于人体不能自身合成TFAs,母乳TFAs来源于食品工业产生(iTFAs)和天然食物(rTFAs)。2018年WHO呼吁全球减少iTFAs摄入。但迄今鲜有研究探讨中国哺乳期女性乳汁TFAs类型和含量及其与乳母膳食特征的关系。神经心理发育在婴幼儿时期最为迅速,且可塑性极强。少量体内外实验及成年人情绪障碍和老年退行性认知障碍相关研究提示TFAs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且作用不一。那么,母乳中TFAs是否与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相关?如是,不同来源及不同亚型TFAs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是否不同?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已建立的广州Baiyun Momlove队列研究,招募400对母婴,于婴儿出生后1、 3、6月龄调查母亲膳食摄入情况并采集母乳样本,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母乳中7种 TFA(4种rTFAs和3种iTFAs);于婴儿1、3、6、12、18月龄时通过Bayley-III评估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和轨迹分析模型等探讨母乳TFAs类型和含量及其与乳母膳食情况的关系,并分析其是否影响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乳母合理摄入TFAs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也可为婴幼儿代乳品研发及相 关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西部科学工作者项目


10. 黔桂地区大学生总能量消耗、膳食结构、身体活动与超重/肥胖流行情况研究


申请人:燕宪涛 副教授

工作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超重或肥胖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学业、就业以及未来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黔东南、桂西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饮食习俗等差异,大学生的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水平可能存在特殊性,目前相关的超重或肥胖流行情况的调查评价尚缺乏。另外,在国际上双标水法是测定总能量的“金标准”,是制定不同人群的能量需要量的重要依据。 但目前中国成年人的双标水数据很有限,且仅限于华北、华东地区人群,为了更精确地推算中国人的能量需要量,有必要对我国西南地区人群采用双标水法测定总能量消耗。 因此,本研究一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州东南、广西西北地区的大学中选取共计1000名18岁-25岁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半,调查、检测收集其身高、体重、体成分、食物摄入种类、摄入量及频率、饮食喜好及习惯等信息以便对该地区大学生的膳食结构、能量摄入和肥胖等情况进行分析。为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大学生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相关防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拟采用双标水法,测定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西南地区健康大学生男性、 女性的总能量消耗量。与此同时,分别采用间接测热法、加速度计法和减差法测定总能量消耗的3个组成部分即基础代谢、身体活动、食物热效应的能量消耗,并结合膳食结构、体重、体成分的测量数据,探讨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身体活动的新变化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为我国以双标水数据推算人群的能量需要量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