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优先资助领域项目

1. 口服营养补充对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作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程哲 主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主要由吸烟引起的、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阻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属于炎症性肺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40岁以上慢阻肺发病率达9%~10%,我国40岁以上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且逐年上升。死亡率也居高不下,2015年全球范围内有320万人死于慢阻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1.6%。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与没有急性加重发作的人相比,频繁发作的人生活质量差,肺功能下降更快,住院患者恶化后一年内死亡率高21%。慢阻肺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发生率达20%~60%。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35%,急性加重期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是高达70%。营养不良是慢阻肺预后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慢阻肺病人的生活质量、疾病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营养干预,不仅能够调整患者营养状况,改善预后,还能够减少重症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缓解症状。

本研究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两个病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营养不良的急性加重期老年慢阻肺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给予健康饮食指导加口服营养补充,对照组给予健康饮食指导加同等剂量的安慰剂,观察干预前后的肺功能、炎症指标等,在出院后的第一个月、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营养干预对肺功能、炎症指标、急性发作次数、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等影响。探讨口服营养补充是否能够改善研究对象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研究结果将为营养干预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增强对慢阻肺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治疗的重视。


2. 基于肠-肺轴微生态探讨膳食营养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免疫调节及预后的影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刘兆敏 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第三位疾病死亡原因,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营养因素被证明和COP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我国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到60%,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COPD的康复、减少急性重症和死亡率。膳食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发挥作用,肠道和呼吸道菌群被推测可通过肠-肺轴机制相互影响。然而,膳食营养因素对COPD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多为关联性研究,纵向研究的证据很少。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建立稳定期COPD患者队列(300人)并随访一年以上。基线和随访均通过食物频数问卷和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调查患者膳食摄入和营养状况,检测肺功能并评价分级,收集血、粪便、诱导痰和鼻咽拭子等生物样本检测炎性因子、免疫指标、肠道和肺菌群(16sRNA)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每2个月通过电话随访,确定急性重症发生的次数并记录治疗情况。随访一年后,采用嵌套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各5-10人,通过检测菌群宏基因组学和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可能的机制,为指导营养和膳食因素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


自由申报项目

3.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学龄期肥胖儿童营养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郑州大学

余增丽 教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

学龄儿童肥胖的流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肥胖可影响成年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多数儿童肥胖是由于营养知识缺乏和不良饮食行为引起。目前学校较少开展系统性营养健康教育。研究证明,膳食营养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

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改善学龄儿童肠道菌群的结构为切入点,以《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为指导,对学龄期肥胖儿童实施综合营养教育干预。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现场试验研究,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膳食调查及其对营养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借助移动技术设备及传统营养讲座等方法进行为期6个月的营养教育和监测,检测肥胖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不良饮食行为以及测量其体质指数改善情况;同时评价肥胖儿童肠道菌群变化的差异,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

预期结果:

干预后,肥胖儿童的体重、体脂、儿童肥胖相关饮食运动知识、素养评分、不良饮食行为、肠道微生态等均显著改善;建立一套成熟的基于移动健康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干预儿童肥胖的方案,培养学龄儿童科学的饮食行为,为我国学龄儿童营养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孕妇碘营养现况调查及碘平衡实验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郭文星 讲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居民碘营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由于我国高水碘地区的自然暴露、碘盐浓度下调及居民碘盐选择不当等因素,仍有部分人群存在碘营养不良的现象。孕妇是碘缺乏/过量的敏感人群,“生命前1000天”碘营养适宜对婴幼儿神经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加强孕妇碘营养监测和干预,优化孕妇碘营养水平,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降低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少数民族聚集,居民补碘意识淡薄,一直是碘缺乏病的重点防治地区。本研究预调查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孕妇碘缺乏和碘过量比例过高且甲状腺疾病高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孕妇和新生儿健康。本研究拟纳入西部地区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尿液、唾液、静脉血,以及甲状腺B超,全面评价当地孕妇碘营养水平和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采集当地食物、饮用水、家庭食用盐样、动物饲料等,测定碘含量,调查动物体表杀虫剂碘硝酚使用情况等,多途径探究当地孕妇碘营养不良高发的原因。使用阈值-效应模型拟合孕妇碘摄入量和甲状腺疾病的剂量-反应关系,明确拐点阈值,为少数民族孕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提供基础数据。并开展少数民族孕妇碘平衡实验,明确少数民族孕妇碘代谢特点,与已有的汉族孕妇碘代谢数据比较,探究不同民族孕妇碘代谢特征差异;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拟合“零点”平衡值,提供少数民族孕妇碘平均需要量(EAR)的参考数据。


5. 基于空间代谢组学的脑卒中氨基酸、脂肪酸精准代谢模型构建及评价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翟一静 主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脑卒中是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疾病,截止至2017年,其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因素,对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对建设“2030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患者常发生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循环紊乱,通过营养干预调节紊乱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循环是脑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式。目前通过传统代谢组学探索单一代谢循环紊乱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常见,但此类研究仅从单一循环角度解释了血清中氨基酸、脂肪酸平均含量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氨基酸、脂肪酸多组学联合分析以及两类代谢物质在脑部精准空间分布信息的缺失限制了基于氨基酸、脂肪酸代谢循环调节的营养干预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中的有效运用。本研究拟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健康组、脑卒中高危组及脑卒中患者的血清中氨基酸代谢组、脂肪酸代谢组、进行定量分析后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综合筛选差异指标。运用空间代谢组学分析氨基酸和脂肪酸在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部的空间成像图和空间聚类分型,实现代谢物的质谱空间图像重建和可视化,结合人群靶向代谢组学数据,构建一种三维空间的脑卒中氨基酸、脂肪酸精准营养代谢模型,研究并初步评价其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最终为脑卒中的预防、营养宣教和营养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政策提供数据参考。


6. 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乳蛋白体外模拟消化及其对婴儿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朱婧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8-20%。GDM不仅影响母体健康,对后代生长和发育也有深远的影响。通常而言,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后代都有短期或长期的健康保护作用,但GDM母乳的成分和婴儿的需求可能不同,GDM母乳喂养的作用如何,还尚未定论。GDM可能影响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含量。GDM母乳中糖蛋白如何变化及其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一个尚未阐明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非常少见,仅有一项研究观察比较了GDM母乳与非GDM母乳的2种糖蛋白(分泌型IgA和乳铁蛋白)的N-糖,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同时,相关动物研究表明GDM母鼠乳中N-糖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后代肠道菌群的组成。

本研究拟通过对分娩健康足月儿的GDM和健康母亲及其纯母乳喂养后代进行随访,采集母乳和婴儿粪便并收集入组母亲基本信息和婴儿生长发育信息。将母乳蛋白分离后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分析肽组、蛋白质组及其糖基化修饰的结构和含量变化。使用不同糖苷酶处理糖蛋白并制成发酵培养基。将婴儿粪便接种到培养基中,经过体外模拟发酵,比较GDM和健康母乳蛋白糖基化对婴儿生长发育和肠道菌群影响的差异。

本研究将建立并优化适用于模拟婴儿消化母乳蛋白质的体外静态模型及以母乳糖蛋白为碳源的体外批量发酵模型,阐明GDM和健康母乳蛋白消化的特性和共性,揭示GDM母乳蛋白糖基化对婴儿生长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有助于阐明GDM母亲的婴儿的具体需求,就如何改善GDM后代的健康生长提供建议。


7. 头发皮质醇作为生物标志物探讨压力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黄绯绯 副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我国快速增长的超重、肥胖率表明超重、肥胖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文化等息息相关。慢性压力由于可影响饮食行为和机体代谢过程,在肥胖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慢性压力可激活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随后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再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主要是皮质醇水平升高。在人群中已经证实,病理性的皮质醇水平升高,如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可导致脂肪再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体重也轻至中度增加。慢性压力是否通过导致皮质醇水平长期生理性低剂量升高,从而引起中心性肥胖在人类流行病学研究中尚无一致结论。

传统的将皮质醇作为生物标志物探究慢性压力与超重、肥胖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测量机体血液、尿液或唾液中皮质醇的水平,但这三种方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也无法得到一致的结论。最新文献表明,头发皮质醇是慢性压力的生物标志物的最优选择,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表明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并不明确,肥胖者头发皮质醇水平可能高于非肥胖者。

本研究拟招募105名18-59岁成年居民,其中35名体重正常者,35名有减重意愿的超重者和35名有减重意愿的肥胖者,描述头发皮质醇水平,测量身高、体重、腰围、体成分等指标,比较体重正常者、超重者和肥胖者头发皮质醇水平的差异,利用横断面数据分析头发皮质醇水平与BMI、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躯干脂肪率等身体测量指标的剂

量反应关系,并通过前瞻性纵向研究,分析头发皮质醇与各项身体测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关系,分析其相互作用。

头发皮质醇与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果在人群中明确了生理性皮质醇水平在超重、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以皮质醇为靶向为控制超重、肥胖提供新的措施。


8. 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程茅伟 副主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问题现状

当前针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试点开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工作实施成效的评价方法亟需完善,主要体现为:

(1)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多数研究均未能综合权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保障系统三方面因素,评价指标比较单一,评价结果难以回答某一地区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取得的整体效果。

(2)评价方法不够完善。首先,评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的相关统计模型的精度和准确度均显不足,评价的统计学方法多采用基于群体水平的生态学研究。采用生态学研究分析这种具有层次结构特征的数据往往难以控制混杂。其次,缺乏可操作性的用于评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的评价方法体系。

(3)缺乏为政府相关部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绩效考评的综合评价标准。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评价的相关判定标准主要局限于卫生学领域,主要用于判定一些易于检测的定量指标水平。然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的评价涉及多系统、多层次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可直接检测的客观定量指标,还应涉及难以直接测量的主观定性指标。显然,现行单一的卫生技术标准难以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绩效综合考评的实际需求。

研究目的

(1)构建科学的、标准化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价方法体系,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湖北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

(2)摸清“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效评估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建立有湖北省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评价标准,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绩效考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预期结果

(1)形成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的湖北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效评价方法体系。

(2)建立有湖北省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综合评价标准。

(3)预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荣获省部级科研奖项1项,制订地方标准1项。


9.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膳食平衡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与机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殷召雪 研究员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膳食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可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障碍的预防和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平衡膳食模式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研究发现,膳食平衡可能有助于认知功能,而膳食失衡则可能与认知下降风险有显著关系,但目前直接研究膳食平衡状况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非常缺乏。此外,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菌群-肠-脑轴”在二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的横断面研究也发现,膳食模式与认知障碍风险和某些菌群相对丰度显著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中某些菌属有显著的关联。但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失衡是否会影响认知功能的变化、其中发挥作用的菌属及其可能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为进一步探索上述问题,本项目拟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膳食平衡与认知功能的纵向关系,并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肠道菌群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以现有的前瞻性队列(2019年4月建立)为基础,在2023年进行随访,首先利用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分析基线膳食平衡状况与老年人4年认知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基线和终期认知功能状况,考虑组间年龄、性别和患病状况等特征的匹配,选择测序对象后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在宏基因水平上分析肠道菌群在膳食平衡状况与认知功能关系中的作用。项目预期能够明确在我国老年人中膳食平衡与认知功能的纵向关系,初步探索在膳食平衡与认知功能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肠道菌种,可为以后认知改善相关菌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西部科学工作者项目

10.社会资本对云南城乡成人合理膳食的影响研究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强 副主任医师

项目资助金额20万元人民币

云南居民的膳食失衡严重、城乡差异明显,而社会资本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嵌入于社会结构,取之于社会关系的资源,社会资本所具有的促进信息传播和提供社会支持等功能与合理膳食促进高度契合。目前国内外研究对社会资本与合理膳食的积极联系已有报道,但作用机制和人群差别尚不明确。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同质群体间的纽带资本和异质群体间的桥梁资本与健康膳食模式存在不同联系,且同质群体的社会支持也不完全有利于合理膳食。因此推测,营养健康知识与合理膳食社会支持分别是桥梁和纽带资本影响膳食行为的关键机制;社会资本对合理膳食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研究拟采取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云南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的1600名成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城乡居民的社会资本、营养健康知识、合理膳食社会支持及膳食指南依从性之间的联系,构建合理膳食社会资本理论模型;进而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定量分析社会资本对多种膳食质量指标的影响路径和城乡差异。通过上述研究,阐明社会资本对云南城乡居民合理膳食的影响,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