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 王灿楠 韦平 胥占忠 | ||||||||||||||||||||||||||||||||||||||||||||||||||||||||||||||||||||||||||||||||||||||||||||||||||||||||||||||||||||||||||||||||||||||||||||||||||||||||||||||||||||||||||||||||||||||||||||||||||||||||||||||||||||||||||||||||||||||||||||||||||||||||||||||||||||||||||||||||||||||||||||||||||||||||||||||||||||||||||||||||||||||||||||||||||||||||||||||||||
文章编号:1000-8020(2002)s0-0108-04 摘要:目的 应用期望膳食模式(DDP)对江苏省城乡居民1990-1999年膳食结构和2010年膳食模式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前瞻性研究。方法 按平衡膳食法计算热能摄入量,以DDP评分方案评价膳食结构。结果 回顾性研究显示九十年代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特征为谷类DDP评分下降,动物性食物DDP评分上升。前瞻性研究表明:城市居民膳食结构调整重点是遏制粮食消费下降,继续降低猪肉消费;使豆类和奶类有较大幅度增长是今后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结论 期望膳食模式既可用作回顾性分析,也可用于前瞻性研究,其计算简单,结果易理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 期望膳食模式 膳食结构 居民 评价 中图分类号:R151.4 R151.2 文献标识码:A Assessment of dietary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Liu Pei,Wang Cannan,Wei Ping,Xu Zhanz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h,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studies on the quality of diet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Methods:Intake of energy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method of balance diet and dietary pattern was assessed with DDP.Resul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1990-1999 were the DDP score of cereals was decreased and the DDP score of animal food was increas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The adjusting to dietary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should be increase cereals consumption and lower pork consumption. Promotion of soybean and milk consumption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ere one of the most feasible and effective ways of improving nutritious quality of diet in the near futrure. Key Words: 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dietary structure; resident; assessment 长期以来,公共卫生工作者亟需一种易被公众理解,能对人群膳食结构从宏观上进行综合分析且计算简便的评价方法。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网络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期望膳食模式(DDP),因其基本满足上述要求而受到亚太地区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欢迎[1]。陈春明结合我国实际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中国期望膳食模式[2]。我们应用这一模式对江苏省城乡居民九十年代膳食结构进行了回顾性评价,并对2010年膳食结构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1 材料和方法 食物消费资料来自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2000 年出版的《江苏统计年鉴》。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抽取调查单位,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被抽取的调查户每年轮换1/3 。各年调查均由江苏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专业调查人员在国家统计局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数据可靠。按平衡膳食法计算热能摄入量【3】,以期望膳食评分方案【2】,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前瞻性研究。 2 结果 2.1 回顾性评价(表1) 表1 九十年代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与中国期望膳食模式比较
农村居民谷类评分偏高但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品评分偏低但呈上升趋势,DDP评分十年间增加了5.8分,提示该省农村居民膳食结构在九十年代有了明显改善,且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城市居民因谷类评分下降而使DDP减少了4.3分,动物性食物评分持续超过最大允许值,而使DDP扣分呈上升趋势,提示膳食结构失衡的状况在加剧。 2.2 前瞻性研究(表2,表3) 表2 2010年江苏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建议模式
表3 2010年江苏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建议模式与中国期望膳食模式比较
根据平衡膳食,促进健康,兼顾现实,逐步改进的原则,参考国内外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变化中的经验和教训[4~8],按照下述基本思想提出2010年江苏城乡膳食结构建议模式。(1)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9】和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10】为调整目标;(2)以九十年代末该省各类食物实际消费量和同期各类食物变化率为调整基础。(3)以该省城市居民目前突出存在的谷类食物偏少,动物性食物偏多以及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行的大豆计划和牛奶行动为调整重点。 由表2知,2010年食物结构保留了谷物为主的膳食特点,为此城市居民粮食消费要有较大幅度回升,方能达到合理水平。在动物性食物方面,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鼓励多元化上。为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到2010年城市猪肉消费占肉类食物构成将降低至20%,而水产品、家禽、奶类将有较大幅度提高。由于在九十年代已出现猪肉消费下降,其它动物性食物大幅增长的现实,加之人们在新世纪中营养知识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表中给出的动物性食物调整幅度虽然较大,但可行性将是较好的。该省消费的豆及豆制品主要为豆腐,豆芽,表2提出消费豆及豆制品100克,根据其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平衡膳食宝塔所建议的40克大豆。 对调整后的膳食结构使用期望膳食模式进行评价的结果见表3。由表3知,除城市蔬菜水果外,调整后的膳食模式已无扣分现象,城乡居民DDP评分较九十年代后期可分别增加11.6分和22分,提示这一膳食模式较九十年代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我们应用中国期望膳食模式对江苏省城乡居民90年代膳食结构进行回顾性评价,并提出了2010年的建议模式。通过实际应用,认为这一膳食模式既可用作回顾性分析,也可用于前瞻性研究。由于DDP不是以营养学家熟悉的营养素为基础,而是以公众熟悉的食物类别为基础进行膳食结构评价,故其结果易为公众所理解。又因为DDP在评价膳食结构合理性时,不是用每一种营养素与参考标准(如RDA)进行比较,而是计算出一个综合分数和若干个食物类别分数,因此既可对膳食结构进行整体评价,也可对食物类别进行深入分析。本次研究发现,当将DDP评分方案应用于江苏省农村居民九十年代膳食结构评价和2010年膳食模式研究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但把这一模式应用于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江苏省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时,出现了蔬菜水果被扣分的现象。这一结果与王玉英等对中国七省市九十年代中、后期膳食模式的研究结果相同[11,12]。出现这一不尽合理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在粮食消费大幅下降的同时,蔬菜水果消费量基本没有变化。由于DDP计算基础是热能构成比,为满足其总和为100%的特点,因此粮食构成比的大幅下降即可造成蔬菜水果构成比的相对增高。考虑到我国城市居民食物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蔬菜水果是现代社会的有益性食品,建议将其最大允许值在90年代初由10分放宽到15分【1,2】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至20分,以便消除目前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为今后发展留下相对宽松的调整空间。 动物性食品在90年代持续超标是江苏城市居民和我国较发达地区【6】DDP扣分的重要原因。90年代我国较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变化的特征是: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的猪肉构成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的其它动物性食物构成比例则大幅增长,提示蛋白质对动物性热能的贡献率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仅按照动物性食物的总热能决定其扣分大小,有其不合理性。因此设想用两种方法之一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动物性食物项目下增加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动物性食物的猪肉项目,当动物性食物评分超过现行标准时,参考猪肉占动物性热能的百分比决定扣分情况,以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猪肉为主的某些城市居民猪肉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的现状。二是将DDP评分中动物性食物的总热能改为脂肪热能,以直接反映动物脂肪这一重要因素对人群健康的特殊影响。第一种方案优点是在基本不改变现有DDP评分方案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又因猪肉消费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获得,故其可行性好。第二种方案从理论上看似乎更为合理,脂肪的热能在计算总热能前已经算出,不增加计算工作量,但由于DDP计算基础是各组食物热能构成比,因此,某已构成的调整,必将导致其它构成的变化,以至需对DDP的整个供能百分比和营养估计比率都要作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受各类食物在膳食营养中的重要性、可口性、营养密度大小、专家经验和计算是否简便等诸多因素影响,需要在积累一定基础数据条件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李丹,常莹. 理想膳食模式(DDP).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2, (5):282-284 2 Chen Chun-ming. Eating patterns - a prognosis for China Asia Pacific. J Clin Nutr, 1995, 4(Suppl,1):26 3 中国膳食专家委员会主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集.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9, 27-41 4 Woo J, Leung SS, Ho SC, Lam TH,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practices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population. J Epidemiol Comm Health, 1998,52:631-637 5 中国营养学会 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营养学报,1998, 20: 387-397 6 中国营养学会 编著.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9-31 7 王玉英,陈春明,何武. 1990~1998年中国食物消费与膳食结构.卫生研究, 2000, 29, 288-293 8 于红霞,乔新发,徐贵发. 山东省部分县市居民1988-1997年膳食结构变化分析. 卫生研究, 2001,30:111-112 作者简介:刘沛,男,医学硕士,教授 |